血常规检查指标看不懂,看这里

2021-2-2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生活中,多数人拿到体检报告却看不懂报告内容,尤其是血液检查,上午抽血,直到下午才能取出报告单,拿到报告单还不一定排得上号,为此我们专门写了这一期的科普文章,对于一些常见的指标用通俗话的语言展示。

血常规检查是最基本的血液检查,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血液的作用:输送营养、氧气、抗体、激素和排泄废物、调节水分、体温、渗透压、酸碱度等。一般成人的血液占体重的8%~9%,总量为~ml,血液的pH为7.35~7.45,比重为1.~1.。

血液成分可分为两大部分:

血浆(无形成分,去细胞后的液体部分,占血液总量的55%~60%;包括91%~92%的水分,以及10%左右的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酶、激素等。)

细胞(有形成分,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

血液检查(血常规检查)的内容通常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血液有形成分的检查。

一、红细胞计数(RBC)

单位体积里的红细胞数量

(一)简述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1/2),是呼吸载体,能携带和释放氧气至全身各个组织,并运输二氧化碳,维持血液酸碱平衡,并具有免疫黏附作用。免疫黏附作用可增强吞噬性白细胞对微生物的吞噬作用,消除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防止复合物在易感区域形成可能有害的沉淀物。

正常参考区间

女性(3.5~5.0)×/L男性(4.0~5.5)×/L(略高于女性)儿童(4.2~5.2)×/L(下限略高于成年女性)新生儿(6.0~7.0)×/L(明显高于成年男性和女性)。

(二)临床意义(病理变化)

1.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1)相对性增多连续性呕吐、反复腹泻、排汗过多、休克、多汗、大面积烧伤,由于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使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浓度相应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象。(2)绝对性增多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山病和肿瘤(肾癌、肾上腺肿瘤)患者(肾癌细胞可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生成)(病理性缺氧及肾癌)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L

2.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

(1)造血物质缺乏(缺乏合成材料)由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引起,如慢性胃肠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引起铁、叶酸等造血物质不足,或蛋白质、铜、维生素C、维生素B12不足均可致贫血。(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合成功能差)原发性或由药物、放射等多种理化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症骨转移(白细胞、癌细胞的大量繁殖,影响红细胞的生成)等,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3)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合成功能正常,但破坏或丢失太多)如先天失血或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性贫血、出血等。(4)继发性贫血(慢性炎症等)

如各种炎症(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结缔组织病(红斑狼疮、风湿)、内分泌病。

二、血红蛋白(Hb)

(一)简述

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诊断贫血的标准:

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三项指标之一中的任何一项低于同龄、同性别正常值参考范围的低限,但血红蛋白作为诊断指标的应用最为广泛。

参考范围:

女性:~g/L男性:~g/L(上下限都比女性高20)儿童:l20~g/L(下限略高于成年女性)新生儿:~g/L(显著高于成年男性和女性)

(二)临床意义

贫血按严重程度可分为:极重度贫血Hb30g/L重度贫血31~60g/L中度贫血61~90g/L轻度贫血>90g/L三、白细胞计数(WBC)

单位体积血液中含的白细胞数目

(一)正常值参考范围

白细胞是球形无色有核细胞,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成人末梢血:(4.0~10.0)×/L成人静脉血:(3.5~10.0)×/L(略不同于末梢血)新生儿:(15.0~20.0)×l09/L(显著高于成人)6个月~2岁儿童:(5.0~12.0)×/L(略高于成人)

(二)临床意义

生理变化

(1)年龄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2)日间变化运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3)妊娠与分娩轻度增加,特别是临近分娩最后一天(4)运动、疼痛、情绪

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因此白细胞计数<30%(甚至有人认为50%)临床上无诊断意义,只有通过定时和复查才有意义

病理变化

(1)中性粒细胞增加(高于10.0×/L)

急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尤其各种球菌感染最为明显

中毒:代谢性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急性化学药物中毒(早期铅、汞中毒中性粒细胞增多,中、后期减少)

急性大出血

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红细胞破坏

(2)中性粒细胞减少(低于4.0×/L)

特殊感染:革兰阴性菌(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歧杆菌、病毒(风疹、肝炎)、寄生虫、流行性感冒

物理化学损害:部分抗生素(尤其是磺胺药)、解热镇痛抗炎药、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有细胞毒作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杀伤正常细胞)。

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血减少)、粒细胞缺乏症

过敏性休克、重度恶病质(它可见于多种疾病,包括肿瘤、AIDS、严重创伤、手术后、吸收不良及严重的败血症等,其中以肿瘤伴发的恶病质最为常见,称为肿瘤恶病质)

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四、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其百分比

(一)白细胞(细胞质内有无颗粒)

1.有粒白细胞

①中性粒细胞

②嗜酸性粒细胞

③嗜碱性粒细胞

2.无粒白细胞

①单核细胞②淋巴细胞

(二)正常参考区间:

中性粒细胞0.50~0.70(50%-70%)(包括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和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二者比例约为13:1)

嗜酸性粒细胞0.01~0.05(1%~5%);儿童0.~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0~0.01(0%~1%)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I.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主要吞噬细胞,在白细胞中占比最高,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吞噬和杀灭病毒、疟原虫、隐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的作用。II.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1%~5%)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或细菌,参与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酸多:皮肤、过敏、寄生虫)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清病、过敏性肺炎等。

皮肤病与寄生虫病:牛皮癣、湿疹、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肺吸虫病、钩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

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用药: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呋辛钠、头孢哌酮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恶性肿瘤传染病猩红热

其他风湿性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疾病或创伤: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伤寒、副伤寒—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用药: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皮质素、坎地沙坦、甲基多巴等。III.嗜碱性粒细胞(0%~1%,临床意义不大)嗜碱性粒细胞无吞噬功能,通过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常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达l0%以上;或淋巴网细胞瘤、红细胞增多症、罕见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

创伤及中毒:脾切除术后,铅中毒、铋中毒以及注射疫苗后也可见增多。

恶性肿瘤:转移癌

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结肠炎、药物、食物、吸入物超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

疾病:速发性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用药:见于促皮质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过量及应激反应。

IV.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对抗原呈递和处理,B淋巴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淋巴细胞增多(传染病/血液病/免疫排斥,传血排斥淋巴多)

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结核及许多传染病的恢复期。

血液病: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可引起淋巴细胞计数绝对性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注意!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性增多)移植排斥反应淋巴细胞减少

多见于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或接触放射线等。此外,发生各种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时,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V.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8%)

血液中叫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后转化为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功能:吞噬细菌、组织碎片、衰老红细胞、抗原等,在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

1.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

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如结核、伤寒、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疟疾、黑热病

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

其他疾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五、血小板计数(PLT)(~)×/L

(一)简述

血小板是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的,其生存期为8~11天。血小板的主要作用——通过黏附、聚集与释放血小板因子参与止血和凝血。血小板在一日内的不同时间可相差6%~l0%。

(二)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

(1)晨低午高;春低冬高;平原低高原高;静脉血平均值较周围血高(2)新生儿较婴儿低,出生后3个月才达成人水平。(3)月经前降低;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1-2天降低(4)剧烈运动、饱餐后↑

2.病理变化:血小板数减低

生成减少:造血功能损伤(再障、贫血、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风疹、促血小板生成素缺乏、母亲服用噻嗪类利尿药血小板破坏过多: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所有血细胞包括血小板均在脾脏被破坏)、体外循环(机械损伤)等。血小板消耗过多: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药物中毒或过敏:氯霉素、甲砜霉素(骨髓抑制);噻氯匹定、阿司匹林、阿加曲班(抗血小板);肝素钠、依诺肝素(抗凝血药);抗肿瘤、抗生素、磺胺药(白细胞减少)、细胞毒性药六、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

(一)简述

血沉——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的沉降距离。红细胞的密度大于血浆密度,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产生自然向下的沉力。一般说来,除一些生理性因素外,凡体内有感染、炎症或坏死组织的情况,血沉就可加快,提示有病变的存在。

参考范围:

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二)临床意义

1.血沉增快

生理性增快见于女性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至分娩后3周内)

病理性增快见于:

(1)炎症(常识判断)

风湿病(变态反应性结缔组织炎症)、结核病、急性细菌性感染所致的炎症。

(2)组织损伤及坏死

心肌梗死时于发病后1周可见血沉增快,并持续2~3周,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常。较大的手术或创伤可致血沉加速,多于2~3周恢复正常

(3)恶性肿瘤(务必牢记)

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血沉是否增快是鉴别恶性和良性肿瘤的重要指标之一)

(4)各种原因造成的高球蛋白血症

如多发性骨髓瘤(重要指标)、慢性肾炎、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巨球蛋白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高胆固醇血症(血管炎症机制)

(5)贫血

贫血越严重,血沉增快越明显;除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体积较小)、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镰形细胞性贫血(形态不利于聚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npsydoc.com/sxyzl/128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