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传染病及疫情防控知识小课堂

2021-5-2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北京中科白颠疯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秋冬季儿童常见传染病

及疫情防控知识小课堂#

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天气日渐寒冷,日夜温差较大,人体的适应能力下降,这个季节又是一些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秋季最常见的传染病主要有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加之近期境外新冠疫情仍在持续的态势,今年冬天和明年春季可能会出现新冠疫情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的情况。

01

常见传染病基本知识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在发病前的最初三天,传染性最强。病毒随打喷嚏、咳嗽或说话喷出的飞沫传播,主要表现:起病急骤、高热、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

全身乏力、鼻塞、咽痛和干咳,少数患者可有乏力、鼻塞、咽痛和干咳,少数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

普通性感冒:

普通性感冒主要表现为咽喉痛、鼻塞和流鼻涕、流眼泪、打喷嚏、轻度发热、头痛和咽痛,很少出现发高热和全身酸痛的症状,发病周期短。

水痘:

病人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是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患儿有轻微的发烧,口腔内部出现水泡,有时会伴有疼痛感,形成口腔的浅表溃疡。病后1-2天,患者的手脚上会出现水泡(多见于患者手指、手背和脚背的皮肤表面),但不痒不痛。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膜充血、口腔粘膜疹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特征,麻疹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病人是唯一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病人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

风疹:

风疹病人出疹前1周到出疹后2周的上呼吸道分泌物都有传染性。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出疹、淋巴结肿大和结膜炎,病程短。

流行性脑膜炎:

流行性脑膜炎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本病主要经由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发病较多。

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肺炎。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02

传染病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佩戴口罩:

学生应当随身备用符合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标准或相当防护级别的口罩,低风险地区校园内学生无需佩戴口罩。

掌握正确洗手方法:

学生在餐前、便前便后、接触垃圾后、外出归来、使用体育器材和电脑等公用物品后、触摸眼口鼻等部位前、接触可疑污染物品后,均要洗手。采用正确洗手方法用流动水和洗手液(肥皂)洗手,也可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保证安全社交距离:

在校期间,学生不串座、不串班、不打闹,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加强近视防控:

疫情期间,学生户外活动减少电子产品使用过多,增加近视发生和进展的风险。开学后,注意做好近视的防控,适当科学运动,平衡营养膳食,合理安排作息,提高机体免疫力。

上下学途中做好防护:

学生在上、下学途中尽量做到家庭、学校“两点--线”,避免不必要外出活动。最好采取步行、自行车、私家车方式上下学,乘坐公共交通或校车时应当注意个人防护,不与他人交谈,与他人保持合理间距途中尽量避免用手触摸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物品。上学到校或放学到家应当及时洗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npsydoc.com/sxyzz/140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