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抗生素消炎药吗
2018-3-2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有两种药,在生活中你会经常遇到它们,一个是消炎药一个是抗生素,有很多朋友认为,消炎药就是抗生素,抗生素即是消炎药。但其实,它们有很大的区别,你可以简单理解为消炎药仅仅消炎,不对引起炎症的病源做处理,而抗生素可以抵抗或者杀死引起炎症的细菌,但是对病毒无效。且抗生素一般会有耐药性。
在中国“消炎药”是一种通俗的叫法,有人管抗生素叫消炎药,也有人管对抗炎症的药物叫消炎药。处于许多原因产生了“消炎药”这么个易误导、易混淆的叫法。百姓常提到的“消炎药”包含了几大类药物,光是抗生素就有成千上万种,对抗炎症的药物又有几大类。其实很多百姓都分不清什么是抗生素、什么是“消炎药”,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二者的区别
什么是炎症炎症不是特定的某种疾病的名称,而是很多疾病都会表现出来的一个症状,比如感冒后喉咙发炎了。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过敏、跌打损伤等都可以引发人体表现出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炎症反应产生了我们就会有发热、疼痛、流鼻涕、咳嗽等各种全身或局部的症状:发烧、乏力、喉咙痛、流鼻涕、胃口变差等。
医学上所指的消炎药临床上通常把下面的两类药叫做消炎药,一类就是我们常说的激素,如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另一类是消炎止痛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感冒药里的成分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其抗炎作用,目的是减轻炎症反应带来的症状。这两类药叫消炎药才是正确的。
消炎药粤抗生素因何得缘微生物入侵后,人体会产生炎症反应来对付它,机体释放出各种炎症因子,调动各种炎症细胞来对抗“微生物入侵”。炎症反应的另一面:同时带来了发烧、疼痛等症状,也就是“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各种症状,人就会感觉各种不舒服或病态。一般情况下微生物被消灭了,炎症反应就会消退,不舒服的症状也会跟着散去。我们平时得病了最常见的原因是微生物感染,人们最熟悉的就是细菌。因此有一种错觉:使用抗生素治好了病,炎症消退了,发烧等不适症状就消失了,可能因此抗生素被挂上了消炎药的名称。有些朋友会习惯性的认为“发炎了、发热了、不舒服了”就是细菌感染造成的,其实生病的事情没这么简单,比如感冒引起喉咙发炎多数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没有细菌感染一般是不用抗生素的。抗炎药物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不同种类抗炎药物有不同的功能,除了最常见的解热、镇痛作用,还有抗风湿作用、保护心血管等方面作用。所以抗生素是抗生素,抗炎药是抗炎药,别再混着叫“消炎药”了,以免造成跟多的误会。我们应区分好抗生素与抗炎药物的区别,至少别把抗生素当作万能药。
别把抗生素当作万能“消炎药遇到头痛脑热习惯性地来一句,吃点“消炎药”,可能“阿莫西林”就吃上了。抗生素被误叫做消炎药,药店常常就卖给百姓抗生素,一般百姓不一定能意识到阿莫西林是抗生素。当然也有百姓习惯性把阿莫西林、头孢、阿奇霉素等等的抗生素当成包治百病的消炎药用的,因此滥用了抗生素也不知情。抗生素的滥用会照成细菌耐药,细菌经过突变筛选,对现有的抗生素耐药。细菌耐药的速度远远快于我们药物研发的速度,造成“多重耐药细菌”。这类细菌在临床上已经有了,只是目前普通人还没有切身经历而已。随意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是我们应该避免的。“消炎药”这个叫法误导了不少人,尤其是与抗生素混着叫,多多少少加剧了抗生素滥用的现象。我们需要明白抗生素不是消炎药,别再头痛脑热时又把抗生素当所谓“消炎药”吃,看过本文后各位也不要再盲目的使用“抗生素、消炎药”。
平时宝宝感冒吃的特别苦的蒲地蓝就是消炎药不是抗生素。而抗生素是抗菌药的一种,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其他类型的炎症,如过敏性炎症(如接触性皮炎)、变态反应性炎症(如过敏性哮喘)等无菌性炎症无效。同样,抗菌药也不宜用于治疗病毒性感冒。如果滥用,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因为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这些菌群互相制约,保持体内的微生态平衡。如果不分病情使用抗菌药物,会杀死体内正常有益细菌,引起菌群失调,招致其他疾病的发生。日常用的消炎药:常用的有阿斯匹林、扑热息痛、布洛芬等。除扑热息痛这一类,其他类大都具有抗炎的作用。它们是直接针对炎症的,是对症治疗。不具备耐药性。日常用的抗生素:抗生素种类繁多,一般地说,对胎儿较安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类,如普鲁卡因青霉素、氨苄西林等。另外,还有林可霉素、红霉素、头孢氨苄等。连续使用抗生素不宜超过一周。多数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虽然滥用抗生素并非消费者的本意,但由于对抗生素相关知识的不了解,很多消费者都或多或少地陷入了一些使用抗生素的误区,这就是很多抗生素被滥用的源头所在。
抗生素、消炎药;总结九大使用误区
误区一:抗生素=消炎药
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多数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将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误区二: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抗生素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耐药。
误区三:光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误区四: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
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而且,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另一方面,新的抗生素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生素发生了耐药,如果老的抗生素有疗效,应当使用老的抗生素。
误区五: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越能有效控制感染
现在一般来说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因为联合用药可以增加一些不合理的用药因素,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降低疗效,而且容易产生一些毒副作用、或者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所以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一般来说,为避免耐药和毒副作用的产生,能用一种抗生素解决的问题绝不应使用两种。
误区六:感冒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其实,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严格意义上讲,对病毒性感冒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以后习惯性在药店买一些感冒药,同时加一点抗生素来使用。实际上抗生素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用处的,是浪费也是滥用。
误区七:发烧就用抗生素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发热,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此外,就算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不能盲目地就使用头孢菌素等抗生素。比如结核引起的发热,如果盲目使用抗生素而耽误了正规抗痨治疗会贻误病情。最好还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误区八:频繁更换抗生素
抗生素的疗效有一个周期问题,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此外,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可影响抗生素的疗效。如果与这些因素有关,只要加以调整,疗效就会提高。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从而伤害身体。况且,频繁换药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误区九:一旦有效就停药
前面我们知道,抗生素的使用有一个周期。用药时间不足的话,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即便见了效,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须的周期。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同样地,一旦见效就停药,症状复发再次用药,如此反反复复,相当于增加了药物对细菌的自然选择时间,也会使细菌对这种药物产生抗药性。
总结:医院看病,吃药遵循医嘱,同时一定要对自己负责,任何事情留个心眼,看看药品说明,万一是抗生素,可要慎重。因为抗生素长期服用,会导致败血症。新生儿与早产儿剂量过大可发生循环衰竭(灰婴综合征),这是由于他们的肝发育不全,排泄能力差,使氯霉素的代谢、解毒过程受限。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