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ldquo反治法rdquo治

2021-8-2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火针古称为燔针、焠刺、白针、烧针,是将特殊的针具烧红后快速刺入人体的穴位或部位,从而达到祛除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其治疗机制在于以温热刺激穴位和部位来增强人体阳气、鼓舞正气、调节脏腑、激发经气、温通经脉、活血行气。故《内经》中提到火针疗法的适应证有痹症、寒证、经筋证、骨病4种,热证是火针疗法的禁忌证[1]。然根据“反治法”理论运用火针治疗热证,笔者临床试之,屡屡效验,现将临证心得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1典型案例

1.1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患者,男,13岁,于年6月5日初诊。主诉:两侧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伴发热5d。5天前出现两侧腮部肿胀疼痛,继之出现高热,体温最高达39.1℃,伴有恶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等,某医院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经静脉滴注、口服抗病毒药(具体药物不详)治疗无效而来我科就诊。刻下症:两侧耳下漫肿无际,皮色正常,边缘不清,质地较硬,触痛,伴有张口困难,身热,面赤,咽红,纳呆,大便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断:流行性腮腺炎。治疗:先用三棱针于大椎穴刺络放血拔罐,出血量约mL,再用三棱针点刺少商出血数滴,最后用细火针(直径0.3mm)散刺耳下漫肿局部,每次3~6针,隔日1次。患儿当即可张口不觉痛甚,0.5h后体温降至37.6℃。嘱配合内服加味普济消毒饮,每天1剂,共3剂,并注意多饮水。共治3次而愈。

按语:本病乃外感时疫温毒之邪,夹痰火郁滞少阳,使少阳经脉疏泄失常而致。除表现为全身的热象外,亦表现在局部的红热肿胀。火针治疗在于通其经络,祛其郁滞,使得火热毒邪外出,郁热肿胀得以宣散,故病愈。对于有合并症者,应配合毫针、放血及内服中药等方法。

1.痹症(痛风性关节炎)

患者,男,4岁,于年10月日初诊。主诉:右足第一趾关节红肿疼痛3d。3天前突发右足第一趾关节红肿、剧烈疼痛,拒按,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实验室检查:血尿酸为μmol/L。诊断:痛风性关节炎。遂在患者右足部以中粗火针于行间、太冲、内庭、陷谷、太白、丘墟及疼痛剧烈处点刺,流出血或黄色液体,待其自止后用干棉球擦拭干净,针刺后患者即刻感觉疼痛明显减轻。以后隔日针刺1次。治疗3次后,疼痛症状全部消失,5次后痊愈。3个月后查血尿酸为μmol/L。

按语:本病多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导致湿浊内生,积蓄为热;湿热瘀浊郁久凝滞,不得疏泄,闭阻筋肉关节,发为热肿疼痛。治疗时应以“泄浊祛邪、泻热化瘀”为主,火针治疗可以达到借火助阳、温通经络、开门驱邪、以热引热、行气散毒的目的,另外,火针局部点刺后会通过针孔流出少量血液,亦可起到祛瘀生新、以血调气的作用,其治愈率高、疗程短、见效快、不易复发。通过临床观察,火针点刺后,出血量多者疗效较佳,出血量少或针后未出血则疗效差,治疗时间长[]。

1.3丹毒(急性感染性疾病)

患者,男,61岁,于年6月3日初诊。主诉:右下肢外侧红肿热痛半月余。半月前因外伤致右下肢外侧局部出现红斑,进行性扩大,伴红肿热痛、恶寒发热、头痛、口渴烦躁、纳差。经静脉滴注抗生素及口服清热解毒之剂(具体药物不详)疗效欠佳而来针灸科就诊。刻下症:右下肢小腿外侧可见15cm×8cm肿块,颜色暗红,状如涂丹,边界分明,触之坚硬疼痛,温度明显高于正常皮肤,伴有发热,体温38.7℃,周身乏力,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诊断:急性感染性疾病。治疗:嘱患者正坐,将右下肢平放于床上,局部常规消毒,用中粗火针烧红后对准病灶部位快速刺入,大多采用密刺法,即根据病灶皮肤面积,间隔1cm刺一针,深度0.5~1cm。针刺后可见针孔处有黄色液体或黑色血液流出,待自止后,再用火罐吸拔于针刺局部,留罐5min后取下,患者当即痛减。次日来诊,述已不发热,胀痛大减。继续按照上述方法隔日治疗1次,治疗5次而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本病因血分有热,加之外感风湿热毒,郁于肌肤而发;或因皮肤破损,毒邪外侵,湿热下注而成。火针点刺放血,取“以热引热”“宛陈则除之”之意,以达到清热解毒、化瘀消肿的目的,使气血壅滞得以疏泄,经络通畅而病可愈。

1.4乳痈(急性乳腺炎)

患者,女,8岁,于年3月9日初诊。主诉:左侧乳房肿胀疼痛半月余。于产后哺乳1个月时突发寒战高热,左侧乳房红肿疼痛,某医院诊断为急性乳腺炎,经静脉滴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消退,乳房肿痛不减,复用多种抗生素及中药(具体药物不详)治疗,疗效不明显,遂来我科就诊。刻下症:左侧乳房胀痛,夜间尤甚,左侧乳房肿胀青紫,疼痛拒按,外上方有一10cm×0cm肿块;舌红、苔薄白,脉细数。诊断:急性乳腺炎。治疗:用中粗火针(直径0.5mm)点刺肿块中央,刺入.5cm,出针后即有黄白色脓液流出,加拔火罐5min,使脓液充分流出;再用火针散刺肿胀部位,针刺后出现类似红疹样凸起,嘱患者勿搔抓,可自行消退。当即疼痛明显减轻,入夜疼痛亦轻。隔日治疗1次,经5次治疗脓净肿消而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本病多由产后乳汁淤积,化热酿脓,或恣食厚味,胃经积热;或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或因乳头破裂,外邪火毒侵入乳房,致使脉络阻塞,气血瘀滞,火毒积乳互凝,结肿而成痈。火针速刺局部,调和气血,通经活络,有去腐生肌、托毒外出之功力,具有疼痛轻、排脓彻底、治愈快的优点,无论乳痈初期、成脓期、溃破期均可使用,且有治痈不回乳之功。

1.5缠腰火丹(带状疱疹)

患者,女,56岁,于年8月7日初诊。主诉:右侧胸胁肋部疱疹伴剧烈疼痛4d。4天前右侧胸胁肋部灼热感,继则出现丘疱疹,渐增多,密集、晶莹,呈带状排列,灼痛难忍,夜不能寐,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诊断:带状疱疹。治疗:将中粗火针(直径0.5mm)烧红至白亮时,对准疱疹快速点刺,疾入疾出,刺入深度~3mm,最后在疱疹周围散刺数针。用干棉球挤压出水疱中的液体,于其上拔火罐,留罐10min后缓慢起罐,洁净皮肤。治疗后自觉疼痛明显减轻,疱疹开始结痂,又经4次治疗即愈,无任何后遗症状。

按语:本病多因肝郁不舒,风火之邪客于少阳、厥阴经脉,郁于皮肤;或因感染湿毒,滞留太阴、阳明经络,导致湿热熏蒸,浸淫肌肤,发为疱疹。火针疗法善开门祛邪,以热引热,可以直接快速地祛除蕴滞的温热火毒,使疼痛得以缓解。可用于治疗带状疱疹的各个时期,有止痛快、疱疹结痂快、不易遗留后遗神经痛等优点;同时火针之法借火助阳、善行气血,对于因气血凝滞的后遗痛也常有显效。

1.6口疮(口腔溃疡)

患者,女,45岁,于年5月3日就诊。主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月余。个月前出现口腔黏膜溃烂,每因情绪因素而诱发。严重时因疼痛不能说话,口流涎,不能咀嚼。某医院五官科诊断为口腔溃疡,予灭滴灵等药物静脉滴注,并口服大量维生素B、维生素C等药物,均效果不佳,转邀笔者诊治。刻下症:舌边、齿龈、颊黏膜有黄白色溃烂斑点,大如黄豆,覆盖伪膜,周围黏膜水肿;舌红、苔薄黄,脉沉细数。诊断:口腔溃疡。先用平头火针逐个快速烙刺疮面,直至全部干净,但不伤及正常组织;再以毫针刺入劳宫、照海、内庭,先补后泻,留针30min。针刺后疼痛明显减轻。1周后不愈者再治疗1次,治疗次后诸症全消,随访年未复发。

按语:本病多因七情内伤,素体虚弱,外感六淫之邪,致肝郁气滞,郁热化火,心火炽盛,胃火上攻,心肾不交,虚火上炎,熏蒸于口而发病。施用火针点刺病变局部,有通经散火、去腐敛疮、杀菌止痛之功;具有操作简便、见效迅速、无不良反应等优点。

体会

《素问·至真要大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此言其常。然而治热以热则为其变,临床中称之为“反治法”。“火以畅达,拔引热毒,此从治之意”,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的《千金方》最早记载了运用火针治疗热证,突破了《黄帝内经》中热证禁用火针的局限,大大扩展了火针的适用范围。如“痈有脓便可破之,令脓宜出,用铍针,脓深难见,肉厚而生者用火针。”又言“外疖痈疽,针惟令极热”“诸漏结核未破者,火针使着核结中,无不瘥者”。热证由于局部血气壅滞,火郁而毒生,往往出现红肿热痛或者痈疽成脓、破溃等多种表现。若早用、过用寒凉之法,可能造成湿热火毒之邪凉遏冰伏,不利于邪气的排出,运用反治之法,施用火针,热因热用,其借火之力,强开门户,透热转气,引热外出,使火热毒邪外散,从而达到清热解毒的目的[3]。正如《圣济总录》云:“肿内热气,被火夺之,随火而出”。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认为,气血与经络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提出了“以血行气”的刺络放血法,通过火针放血强令血气经脉通行[4],使壅塞于病变局部之气机得通,瘀血得散,痰湿得化;促进了组织的再生,使疮口自然愈合,达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去腐生肌、托毒外出之功效。

总之,火针治疗热证,引热入体,可行、可通、可温、可散,激发经气,振奋阳气。正如明代龚居中《红炉点雪》所云“热病得火而解者,犹如暑极反凉,乃火郁发之之义也”,张景岳《类经》中曾对此解释曰:“发,发越也……凡火所属,其有结聚敛伏者,不宜蔽遏,故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可见,火针的主要功效:一为行气,一为发散;对于热毒内蕴、结聚敛伏的热证,拒寒凉之药而不受,清热泻火之法没有发挥作用之机而运用火针,可助阳通络、行气散结,更有利于引动火热毒邪外出,使热清、毒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灸学会

病痛针灸养生针灸如何扎针病案分享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npsydoc.com/sxyys/148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