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群众好,我不怕麻烦酒泉市直部门

2024/12/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本报记者王荣

市直部门单位派驻静宁县扶贫队开展工作第3天,第一例病患远程就诊顺利完成,参与协调的第一个危房改造工程已动工……

5月17日,在司桥乡上马村,医院的扶贫干部赵开俊正拿着多页的扶贫材料学习,看到前来跑点的总队长,详细介绍了村上的情况。今年44岁的赵开俊是单位推荐的优秀骨干,虽然离开15岁即将中考的儿子很是不舍,但为了脱贫攻坚这项任务,他踏上了到静宁扶贫的道路。

“儿子一直是我照顾,马上中考了,他的成绩是我最牵挂的事,但我走的时候他就说了一句‘放心去’。”赵开俊说。

虽然牵挂着儿子,但是来到上马村的赵开俊把更多精力用在了关心和帮助这里未脱贫的群众身上。

上马村共有个人,25户未脱贫。为了尽快融入环境,做好工作衔接,他给村干部每人拍了一张照片,利用晚上休息时间记住所有人。“我觉得了解村情,村干部是第一入口。”赵开俊说。在走访贫困户时,有医院来的扶贫干部,嘴里不断念叨“好好好”,拉过年幼的孙子给赵开俊看。

原来,老妈妈的小孙子得了急性腮腺炎,脖子肿大。看到孩子肿胀的脖子,赵开俊先给老妈妈解释自己不能诊断看病,但会马上帮她们联系医生。随后,他通过手机医院儿科专家,向其说明情况,通过网络请专家为孩子远程施诊。很快,专家开了药方,并从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给了孩子专业的建议。

事后,老妈妈非常感激赵开俊,说村里来了帮扶队员真好。

“能帮就帮,在不懂的领域多学多问,让群众信任,工作也就好开展了。”赵开俊说。

赵开俊发挥优势为贫困户解决了问题。在酸刺村帮扶的龚斌也带来了好消息。

酸刺村是司桥乡交通最薄弱、基础设施最差、距离县城最远的一个村,也是3个深度贫困村之一,之前从未来过驻村干部,龚斌是第一个驻村帮扶干部,很受大家欢迎。

今年38岁的龚斌是酒泉市人大法工委综合科科长,他来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困扰孩子们上学的两公里路认真走了一遍,然后马不停蹄入户。经历过基层历练的他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环境。

“对妻儿再有不舍,贫困群众的事还是首位。”龚斌顾不上休息,配合村干部开展工作,取得了帮扶工作“开门红”。

5月17日上午6时,龚斌就早早起床,和村委会主任赶往司献明家。司献明是酸刺村的贫困户,他家的危房一直没有改造。得知这一情况后,龚斌主动和村干部说服司献明改造危房。“一次不行就多次,一天不行就每天都去。危房改造是群众脱贫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关系群众生命安全的大事,为群众好,我不怕麻烦。”龚斌说。

龚斌从一个朋友的角度对司献明动之以情,分析政策好处。两天后,司献明同意改造。“那一刻,我们都很激动。”龚斌说。

“先前想修个七八十平方米的房子,有补贴但是我没钱,村主任和帮扶干部好几次给我讲政策,最后有了折中的法子。”司献明说。

司献明同意当天,龚斌就和村委会主任带着施工队做预算。80年代的房子重建,90年代建的房子加固,除去4万多元补贴,司献明只需承担1万多元就能住上新房子。

现在,司献明家开始新建房子。去年,他儿子申请精准扶贫贷款买了三轮车跑运输,加上二类低保,他家脱贫希望更大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npsydoc.com/sxyys/178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