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颞骨系列1颅内外沟通复发腮腺神经
2021-3-1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白癜风有什么偏方吗 http://pf.39.net/bdfyy/zjft/160311/4785537.html
患者女性,53岁,声音嘶哑,伴进食梗阻感4个月。患者于24年前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遗留面瘫。10年前因幼儿下包块复发,明显增大伴疼痛于我院行“右侧腮腺及包块切除术+颅底肿物切除术”。入院前4个月开始,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梗阻感,无呼吸困难,无咽痛,无颈部活动障碍。半月前梗阻感加重,并出现吞咽疼痛,伴声音嘶哑,无饮水反呛。查体:右侧面瘫,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浅,口角向左侧偏斜。右侧腮腺部位隆起,肿块触摸不明显。外院外院CT显示:右侧腮腺区占位。穿刺活检考虑神经鞘瘤。
手术者:许民辉陈继川李艮平王旭辉
图1患者术前CT可见腮腺区-咽旁间隙肿瘤,肿瘤侵犯颈静脉孔及颞骨岩部,直至岩尖及斜坡。颞骨颈内动脉管后壁骨质可见侵蚀。肿瘤压迫并进入后颅窝,少量肿瘤组织突破中颅底,进入中颅窝。肿瘤质地不均,囊变,空泡样变,强化不均匀,符合神经鞘瘤影像学改变。
图2手术体位及切口设计
图3肿瘤显露及切除情况
CNⅫ舌下神经;DM二腹肌;EAC外耳道;ICA颈内动脉;IJV颈内静脉Mastoid乳突;SCM胸锁乳突肌;Splen.M头夹肌;Temp.M颞肌;Tumor肿瘤;
图4经耳蜗入路切除岩骨内肿瘤
(本部分由衷感谢大坪ENT颅底团队陈继川、李艮平二位主任鼎力相助!)
左上图:乳突次全切除术,连通外耳道,可见外耳道内肿瘤;右上图:半规管及面神经管已被肿瘤侵蚀,无法辨认,耳蜗部分残留,给予磨除,以开辟进入岩尖的通道;左下图:以超声骨刀进一步切除耳蜗,切除岩尖肿瘤;右下图:岩骨内肿瘤已被切除,可见岩尖空间、内听道、咽鼓管口等结构,下方与咽旁间隙连通。Cochlea耳蜗;EAC外耳道;IAC内听道;ICA颈内动脉;Mastoid乳突;PetrousApex岩尖;PPS咽旁间隙;Tumor肿瘤;
图5切除颈静脉孔及咽旁间隙肿瘤
左上图:切除茎突,以进一步显露咽旁间隙内颈血管鞘;右上图:双结扎颈内静脉,以备切除静脉腔内肿瘤,黄色虚线为横跨于颈内静脉表面的辐神经;左下图示:沿颈内静脉-颈静脉球-乙状窦,切除侵入静脉腔内肿瘤,注意保护颈静脉球内侧壁;右下图:肿瘤切除后视野,黄色虚线为颈内动脉走形(表面覆盖血管鞘,未予显露);蓝色虚线为颈内静脉-颈静脉球-乙状窦腔,其内肿瘤已切除,遗留较为宽阔的空间,颈静脉球内侧壁保留完好。CNⅪ副神经;ET咽鼓管;IAC内听道;ICA颈内动脉;IJV颈内静脉;JB颈静脉球;Mastoid乳突;MiddleCran.Base中颅底;PetrousApex岩尖;PosteriorCran.Fossa后颅窝;SCM胸锁乳突肌;SS乙状窦;StyloidPro.茎突;TransverseProc.ofC1第一颈椎横突;Tumor肿瘤;
图6硬膜修补及颅底重建情况
CPA桥小脑角;ICA颈内动脉;Fat自体脂肪;HighNeck高位颈部;OA枕动脉;Occip.Bone枕骨;Mastoid乳突;SCM胸锁乳突肌;Temp.M颞肌;Temp.Bone颞骨;
图6术后影像:术后影像证实肿瘤全切,以及遗留的巨大颅底缺损,已修补。
腮腺区良性肿瘤包括基底细胞瘤、多型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等,神经鞘瘤相对少见,占全部腮腺区肿瘤的0.2-1.5%。腮腺内包含面神经、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均可成为神经鞘瘤起源。由于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率较低,术后面瘫发生率较高。腮腺-颅内沟通肿瘤多通过直接侵犯颞骨乳突部或岩部,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因腮腺深叶肿瘤经常累及咽旁间隙,沿颈内静脉-颈静脉球-乙状窦侵犯颈静脉孔周围岩骨,可能为其侵袭通道之一。本病例可见患者乳突表面骨质正常,而肿瘤侵袭颈静脉孔周围颞骨,形成巨大的骨质缺损;且术中证实,高位颈内静脉、颈静脉球、下端乙状窦内被肿瘤侵犯。同时,咽旁间隙位置深在,内部血管神经结构复杂,一旦肿瘤侵入,给外科手术带来更大困难。
本例肿瘤以侵犯颞骨乳突部、岩部、为主,同时累及咽旁间隙、桥小脑角,甚至部分突入中颅底,其核心位于颈静脉孔区域。颈静脉孔肿瘤因其特殊的位置,病变可能向颞骨、颈部和颅内等三个方向侵袭。因此,无论是神经外科,还是耳鼻喉头颈外科的颈静脉孔入路一般包含三个视野:颞骨(主要是乳突)、高位颈部(咽旁间隙)和桥小脑角。目前常用的外科入路可从外侧和后外侧两个方向显露颈静脉孔。一种是耳鼻喉头颈外科常用的FicshA型颞下窝入路,从外侧封闭外耳道、磨除乳突、移位面神经、磨掉鼓部、切除茎突,排除万难显露颈静脉球及咽旁段颈内动脉。但也正因如此,该入路对于颈静脉孔区域结构的显露最为充分,尤其适用于血供丰富的球瘤手术。而神经外科更习惯使用远外侧髁旁入路、或极外侧入路,从后方显露颈静脉孔及咽旁间隙内大血管,但由于对前方结构显露不够充分,更适用于神经鞘瘤手术。但确实避免了听力损失及面瘫的风险,此为其优势所在。由于患者首次术后已出现面瘫,2年前听力丧失,加之岩骨内结构破坏严重,手术可不再顾及面神经及听器。手术采用Sanna教授的经耳蜗入路切除直抵岩尖,全切颞骨内部肿瘤。同时,采用FicshA型颞下窝入路处理颞骨鼓部、茎突,显露全程颈内动、静脉,切除咽旁间隙肿瘤。随后,通过后颅窝开颅切除后颅窝肿瘤。
控制颈内动脉为切除累及颈静脉孔、咽旁间隙肿瘤的关键环节之一。神经外科由于长期面对脑血管病,对于颈内动脉颅内段、床突段相对熟悉。此外,因处理颅内动脉瘤的近端控制需要,及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神经外科医生多可熟练显露、控制颈部血管。而当颈内动脉上升进入咽旁间隙、颞骨、海绵窦等颅外深部结构时候,神经外科医生往往缺乏控制能力。而这些部位颈内动脉均与颞骨有着密切关系,处理颞骨是显露、控制该段颈内动脉的基础。通过处理鼓部、茎突,显露咽旁段颈内动脉;配合下颌骨牵开,通过磨除岩骨颈内动脉管,显露岩骨段颈内动脉,甚至可以实现颈内动脉移位和血管搭桥;并可沿继续向远端追溯,从中颅底上下两个方向显露海绵窦段颈内动脉,从而实现颈内动脉全段控制。此为安全切除侧颅底病变的有力保证。同时,实现颈内动脉各段显露和控制,可以为血管搭桥提供更为广泛的可选择区域。
颞骨经常令自认为高大上的神经外科医生颇为尴尬。其鳞部、乳突部广泛覆盖中后颅底外侧;其岩部嵌入中颅窝和后颅窝之间,使神经外科同期处理中、后颅底病变十分困难。所以笔者常将颞骨比作一颗插入神经外科阵地的“钉子”,其中纠结与痛苦,不做颅底是不容易知道的。普通神外入路难以处理深部颅底病变,即因为没有适当的处理颞骨。而Kawase入路、乙状窦前入路、颈静脉孔技术成为神经外科高级入路,也正是因为通过颞骨,打开神经外科处理深部颅底病变的通道。但即便这些高级入路也仅仅通过处理颞骨周边结构,如鳞部、乳突部、岩尖,而对其内部核心结构如半规管、听器、前庭、面神经等结构仍无精准控制能力。颞骨技术是颅底外科医生最重要的核心技术之一,不断学习和实验室训练,是培育这一能力的唯一途径。
大坪神外.ENT颅底团队
整理总结:王旭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