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百病痄腮

2021-8-1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痄腮

痄腮是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以冬春两季为多见。好发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由于相互传染,容易在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群体中引起流行。本病预后一般良好,年长儿童容易合并兼证。如毒窜少腹,引起少腹疼痛,睾丸肿痛等(男性并发附睾炎,女性并发卵巢炎)。极少数素体虚弱者,因邪毒炽盛,正不胜邪,内陷厥阴,出现神志昏迷,四肢抽搐等(并发腮腺炎脑炎)。患病后可获终生免疫。西医学将本病称为流行性腮腺炎。

诊断依据

1、发病初期可有发热,1到2天后可见以耳垂为中心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有痛感及弹性感,通常先见于一侧,继则可见另一侧(双侧腮肿)。

2、腮腺管口或可见红肿。腮腺肿胀约持续4到5天开始消退,整个病程约1到2周。

3、发病前多有痄腮疾病接触史。

4、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稍有增高和降低,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多。

5、并发脑炎或脑膜炎者,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加,以淋巴细胞增加为主,氯化物,糖属正常,蛋白呈轻度增高。

6、血和尿淀粉酶可增高。

鉴别要点

1、发颐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腮腺炎。常继发于伤寒,温病等病之后,一般以单侧发病为多,面颊肿胀疼痛,表皮泛红,边缘清楚,压痛明显,局部有波动感,挤压时可有脓性分泌物从腮腺导管开口处流出。临床多见于成人发病,无传染性。末梢血象检查,白细胞增加,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

2、痰毒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淋巴结炎。常继发于乳蛾,喉痹等疾病中。以颌下疼痛,可扪及花生或鸽蛋大小肿块,边缘清楚,质地坚硬,压痛明显为主症。无季节性及传染性。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轻重:无发热或发热不甚,腮肿轻微,咀嚼不舒,无明显张口困难者为轻证;高热不退,腮肿明显,胀痛拒按,张口困难者为重证。

(2)辨常证、变证:有发热腮肿,但神志清楚,无抽搐,无睾丸肿痛及少腹疼痛者为常证;高热不退,神志昏迷,反复抽搐,或兼睾丸肿痛,少腹疼痛者为变证。

2、治疗原则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疾病初起,温毒在表,治以疏风清热;热毒壅结,治以清热解毒;毒陷厥阴者,佐以熄风开窍;毒窜少腹者佐以疏肝通络。另外,还应配合中药外治疗法,如应用辨证治疗的方药,研末调敷或用草药鲜品捣烂敷贴等。

3、分证论治

(1)温毒在表

轻微发热恶寒,1到2天后一侧或两侧腮部肿胀疼痛,边缘不清,局部灼热而不红,张口疼痛,咀嚼不舒,或伴头痛,咽痛,纳少。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浮数。

疏风清热,消肿散结。

银翘散加减。金银花6g,连翘6g,牛蒡子6g,薄荷6g(后下),生甘草6g,桔梗6g,板蓝根10g,僵蚕6g。

(2)热毒壅结

高热不退,多见两侧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烦躁不安,口渴欲饮,或伴头痛,呕吐,咽部红肿,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普济消毒饮加减。黄芩6g,黄连3g,连翘6g,玄参6g,板蓝根10g,僵蚕6g,马勃6g,牛蒡子6g,生甘草6g。

(3)邪陷心肝

高热不退,头痛呕吐,神志昏迷或嗜睡,项强,反复抽搐,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清热解毒,熄风开窍。

黄连解毒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黄连5g,黄芩6g,生大黄6g(后下),羚羊角粉1g(冲服),钩藤6g(后下),浙贝母6g,竹沥6g,板蓝根10g,大青叶6g,玄参6g。抽搐频繁者加安宫牛黄丸;神昏不醒者,加菖蒲,郁金;喉间痰鸣者加至宝丹。

(4)毒窜少腹

发热不退,腮肿渐消,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疼痛,或伴少腹疼痛,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清泄肝胆,散结止痛。

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6g,山栀子6g,黄芩6g,柴胡6g,元胡6g,郁金6g,川楝子6g,当归6g,桃仁6g。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六神丸:用于腮部肿胀,咀嚼不舒者。

(2)甘露消毒丹:用于头痛腮肿,张口疼痛,咀嚼困难者。

(3)板蓝根冲剂:用于温毒在表证。

2、单方验方

(1)板蓝根、夏枯草各60g,紫花地丁30g,1日1剂。用于腮腺肿胀期。

(2)金银花、板蓝根各30g,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到4天。用于痄腮发热不高,咀嚼困难者。

(3)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g,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到4天。用于腮部肿胀,咀嚼疼痛者。

3、外治疗法

(1)鲜蒲公英,鲜马齿苋,鲜芙蓉花叶,任选一种,捣烂外敷患处,1日1次,连敷2到3天,用于痄腮轻证。

(2)青黛散以醋调糊,涂搽患处,1日3到4次。用于痄腮初起,病证尚轻者。

(3)活蚯蚓数条(洗净),白糖适量,拌在一起,不久即化成水液,以此水液涂搽局部,1日数次,连续2到3天。用于痄腮轻证。

(4)鲜仙人掌,除刺剖开,以切面(或捣泥)外敷患处,1日数次,连续2到3天。用于痄腮轻证。

(5)紫金锭(即玉枢丹)0.5g,或如意金黄散2g,清水调匀后,涂患处,1日2到3次。用于痄腮轻证。

预防与护理

1、痄腮流行期间,易感儿应少去公共场所,以减少传染机会。

2、发现痄腮患儿后,应立即隔离,直到腮肿消退后3天。有接触史的易感儿,应留观3周,可用板蓝根15到30g煎服,或板蓝根冲剂1次1包,1日3次,连服3到5天。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3、应用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4、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直至体温正常,腮部肿胀消失。

5、室内空气要流通,避免复感新邪。

6、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忌辛辣肥甘、坚硬及酸性食物,多饮水,保证充足的液体摄入。7、注意口腔卫生,可用含漱液或温盐水清洗口腔。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扫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npsydoc.com/sxyzl/146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