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幼健康春季传染病知识普及与预防
2021-9-1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
俗话说:“早春早春,慎防春瘟”。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高发时节。由于空气干燥、天气多变等原因,特别容易引发孩子感染水痘、风疹等疾病,因此做好防范措施非常重要。
一、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染。
症状表现为发热,患者体温大多在39℃以上,一般持续3~4天,或同时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伴有消化道症状,病程一般一周左右。
预防措施:
1.在流感季来临前,接种流感疫苗。
2.日常消毒,保证室内空气流通。
3.督促孩子养成勤洗手的习惯。
4.加强体质锻炼,日常注意营养摄入均衡,不挑食不偏食。
二、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以粪口途径传播为主,也可经飞沫、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传播。
症状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
预防措施:
1.卧室经常通风,保持室内卫生。
2.勤晒衣被,勤快洗手。
3.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4.避免接触患儿及其粪便。
三、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传播,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用具传播。
症状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咽痛等前驱症状,从头部、躯干再到四肢出现疱疹。
预防措施:
1.接种水痘疫苗。
2.加强体育锻炼,均衡膳食,增强免疫力。
3.避免和水痘患者接触。
四、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冬春季较常见,是由腮腺感染引发的炎症,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染,多见细菌性和病毒性。病毒性腮腺炎就是最常见的流行性腮腺炎。
症状表现为腮腺肿痛、发热、头痛、咽痛、肌肉痛和畏寒等。
预防措施:
1.接种麻腮风疫苗。
2.做好室内清洁,多通风。
3.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在腮腺炎流行时,尽量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去,更不要与已患有腮腺炎的孩子一起玩耍或聚会。
五、荨麻疹
荨麻疹在春季高发,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疾病。通常以飞沫传播或接触过敏原或食物过敏导致发病,儿童荨麻疹易感年龄从新生的婴儿到10多岁的孩子均可见。
主要症状为发热伴有咳嗽、流泪、流涕以及结膜充血等,身体与面部相继出现风团、红斑、丘疱疹等症状,有瘙痒感。
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
2.让孩子远离过敏原,将易过敏的食物告知老师,避免误食。
3.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流通。
4.督促孩子注意个人卫生。
六、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传染性极强,是流行性肠胃炎最常见的病毒性病因,且目前暂时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物可用。诺如病毒主要是粪口传播,还可以通过气溶胶等方式传播。
感染诺如病毒后的典型症状为呕吐和腹泻,同时伴有发烧、头痛、恶心、腹痛畏寒等表现,严重的可能会脱水。
预防措施:
1.做好家居日常清洁;不共用餐具,定期高温消毒。
2.饭前便后使用洗手液洗手。
3.生熟食物分开处理和存储。
4.不喝生水,瓜果蔬菜要洗净;水产生鲜,充分做熟之后再食用。
七、新冠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等方式感染人群,且具有高传染性和高隐蔽性的特点。
感染新冠病毒后有一定潜伏期,发病后通常表现为发热、咳嗽,严重者会呼吸困难甚至衰竭,并伴随多种并发症。
尽管抗击疫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抗疫工作仍然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不能放松警惕,时刻注意安全防护。
预防措施:
1.不去或少去人流密集场所,外出时佩戴好防护口罩。
2.勤洗手。尤其是触摸过公共设施、照顾发热呼吸道感染或呕吐腹泻病人后、医院等情况下,极易携带细菌。
3.与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4.加强锻炼,规律作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在出门亲近大自然、尽情游戏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健康安全防护哦!
春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能有效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五常街道中心幼儿园
“常言道”新闻社
编辑|小吴老师
初审|顾老师、施老师
终审|盛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