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秋冬季幼儿保健知识
2016-11-2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
秋季来临,气温变化无常,天气变得干燥凉爽,温差较大,幼儿体质较弱,免疫力不强,就容易引发各种疾病。保育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幼儿园根据秋季的特点,向老师和家长普及秋季卫生、保健常识,合理的安排保育工作,做好家园沟通。
1.晨检是幼儿园重要的一个环节,大光明幼儿园多年来一直坚持每天晨检,每天做好晨检工作才能保证孩子在幼儿园安全愉快的渡过一天。下面是各班老师正在为孩子们晨检。
2.俗话说的好,“病从口入”,因此预防很重要,我园严格执行每个幼儿一巾一杯制。
3.对孩子进行安全卫生知识教育,如教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多晒太阳多晒手等,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从小让孩子养成锻炼的好习惯,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不仅让孩子能呼吸新鲜空气,还能提高幼儿抗病能力,从而增强体质。
下面就向您介绍几种秋冬季常见疾病症状、预防和护理:
小儿麻疹症状:麻疹从感染麻疹病毒到发病有10余天时间。然后小儿出现发烧,体温可高达38—39℃,同时有流鼻涕、流眼泪、咳嗽、打喷嚏、眼睛怕光、结膜充血、精神不振等症状。发烧2—3天后在病儿的口腔内颊黏膜上呈现充血变红,上面可见许多白色针尖大小的斑点,周围有红晕,开始只有几个,且非常小,不易发现。只要发现病儿内颊黏膜上有这些斑,即是麻疹。发烧3—4天后,病儿身上出现疹子。最先在耳后、颈部,然后在面部,最后在躯干、四肢出现疹子。一般来讲,只有待四肢及手、脚心都出了疹才算出齐。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烧渐退,出过皮疹的地方像麸样的脱皮,并留下棕色斑痕,要经过1—2周才完全消失。小儿麻疹如何预防:
1)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手段。2)尽量避免去人口拥挤、空气流通较差的公共场所,如医院、商场、车站、超市、影剧院等,减少感染麻疹的机会,注射麻疹疫苗15天后才能产生保护性抗体,因此即使你的孩子刚接种完麻疹疫苗也要注意加强防护。
3)要多晒被褥、衣物,也让孩子常晒太阳;平时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养成良好的习惯,勤洗手,合理饮食,锻炼身体,以增强抵抗力。
4)若不慎与麻疹患者密切接触,应及早进行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减少发病机会,一旦发生发烧、咳嗽症状,医院治疗。
5)患了麻疹要及早就诊,及早隔离,及早治疗,避免耽误病情。病人一般要求隔离至出疹后5天,若并发肺炎则应延长隔离期至出疹后10天,如不住院在家治疗的病人,也应做好隔离,以避免传染给家人和周围的人。
小儿麻疹的治疗与护理:
1)休息。病儿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湿润,避免冷风直吹病儿,强光直射其眼睛。要多喝开水,在出疹期间可用芦根20—30克或香菜根熬水喝,以帮助出疹。
2)注意营养。多吃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不需忌口,高烧出疹期间,可给宝宝吃母乳、藕粉、豆浆、米汤、面片汤等。不要吃油腻的食物,小儿开始退烧退疹时,可增加饭量,吃软饭、鸡蛋羹、瘦肉、鸡蛋、鱼、猪肝、水果以及西红柿、胡萝卜等。
3)发烧的护理。发烧是小儿本身的一种机体反应,有利于透疹,所以不要一遇到婴儿发烧就给其吃退烧药,这样易导致出疹不畅,甚至可并发肺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如果体温达39℃以上,可在医生指导下用小量退烧药或温水擦浴。一般体温降到38℃即可,不宜把体温降得过快、过低,出汗不宜太多,以保证病儿出疹顺利,安全康复。4)保持清洁。要常用温水擦洗病儿的眼睛、鼻子,保持口腔清洁,年长儿可以漱口,对小婴儿可用纱布、棉花蘸温开水清洗口腔。
5)隔离与消毒。发现小儿患麻疹后立即进行隔离。由于麻疹病毒的抵抗力弱,一旦离开人体很快就失去效力,因此,对病儿的居室只要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即可达到消毒的目的。病儿的衣服、被褥、玩具等拿到室外晒1—2小时。
6)注意发现并发症。单纯患麻疹的病儿通过良好的护理,一般能很快恢复健康,但年龄较小的婴儿及患有佝偻病、营养不良或慢性咳嗽的小儿患麻疹后,由于身体抵抗力进一步降低,容易发生并发症。发热时,疹子迟迟不出或出不齐,疹色发暗,或疹退后体温仍然不退,病儿出现气喘、气短、咳嗽等问题,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应尽快就医诊治。
2.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也叫“痄腮”,俗称“大嘴巴”,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病毒由呼吸道侵入人体,引起腮腺或颌下腺肿胀。常在幼儿园、小学里流行。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二季为高峰,呈流行或散发趋势,在集体人群中常形成暴发流行。一岁以内发病较少,5~9岁最多,10~14岁下降,成人中也可发病。潜伏期一般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常常表现为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怕进酸食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
腮腺炎的预防:小儿患病后可终生免疫。
1)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告诉孩子不要与患病者密切接触。
室内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家里可用0.2%过氧乙酸消毒。流行期间不要参加大型集体活动。
2)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多参加锻炼,增强体质。但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不能用于孕妇、先天或获得性免疫低下者以及对鸡蛋白过敏者。
3)药物预防,采用板蓝根30克或金银花9克煎服,每日1剂,连续6天。
腮腺炎的护理:
1)不要让孩子上学,以免使其他同学受感染,直至腮腺肿胀消退后五天再去学校。
2)减轻疼痛。在腮肿的早期,可用冷毛巾局部冷敷,使局部血管收缩,从而减轻炎症充血的程度,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亦可用如意金黄散调茶水或食醋敷于患处,保持局部药物湿润,以发挥药效,防止干裂引起疼痛。如果男孩的睾丸疼痛,可以用绷带把阴囊托起,以减轻疼痛。
3)降低体温。定时给孩子测量体温,必要时,可以采取降温措施。鼓励患儿多饮水以利汗液蒸发散热。高热时可采用头部冷敷、温水或酒精擦浴进行物理降温或服用适量退热剂。发热早期可给予利巴韦林、干扰素或板蓝根抗病毒治疗。
4)合理的饮食。患腮腺炎时,病儿常因张嘴和咀嚼食物而使疼痛加剧,因此,应给病儿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或软食,不要给病儿吃酸、辣、甜味过浓及干硬食物,因为这些食品易刺激腮腺使腮腺分泌增加,刺激已红肿的腮腺管口,使疼痛加剧,要多给病儿喝水,这样有利于退热及毒素的排出。
5)口腔卫生。饭后及睡觉前后用淡盐水漱口或刷牙,清除口腔及牙齿上的食物残渣,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6)卧床休息。保证休息,防止过劳。重症病儿因高热,精神及体力都很差,应当卧床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有助于康复。
7)病情观察。脑膜炎多于腮腺肿大后1周左右发生,患儿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嗜睡、烦躁或惊厥。应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医院。
3.风疹:多发于春季,多见于1~5岁的孩子,极易在托儿所、幼儿园流行。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一种比较轻的出疹性传染病,该病毒在体外生活力很弱。风疹病毒大多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初期出现咳嗽、喷嚏、流涕、咽疼、头痛、低烧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上述症状出现1~2天内,即开始出疹,皮疹呈浅红色,稍稍隆起,分布均匀。
护理:病儿不要送到幼儿园。居室开窗通风,保持皮肤及口腔的清洁卫生。加强营养,多喝水,进食牛奶、粥等营养容易消化的食物。
4.水痘: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出现斑疹、丘疹、水痘,可伴有发热、头痛、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水痘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染。如果幼儿园里有幼儿患有水痘,也要医院确诊,并在完全康复之后来幼儿园。
水痘的预防和护理:
1)水痘的传染性很强,发现患病的孩子应立即隔离,直至疱疹全部结痂脱落。
2)水痘流行期间,未患过水痘的孩子应少去公共场所。接触患水痘的孩子后;应在家隔离观察3周。
3)患了水痘的孩子,在家里应该完全避免与带有化脓菌的人接触。经常剪指甲,把手洗净,每日换洗衬衣和衬裤。
4)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皮疹内容物污染的被服及用具,应利用曝晒、煮沸、紫外线照射等方法消毒。
5)室内空气要流通,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外邪。
6)不要搔破皮肤,以防继发感染,可用浓度为2%的龙胆紫液外涂。
7)患病的孩子禁用激素,正在应用激素的患病的孩子应立即停止使用或减量。
5、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可通过直接接触、飞沫、空气或饮食传播,易感人群最常见的还是3岁左右的孩子,一般说从6个月以上一直到5岁是高发年龄段。潜伏期差不多是2—6天左右,患者的手脚上会出现水泡(多见于患者手指、手背和脚背的皮肤表面),但不痒不痛。进一步的表现就是:嘴巴里面出现了咽喉的疼痛或者口腔的干燥,接着就逐渐在口腔粘膜面出现1—3毫米大小的水泡,再过几个小时或者到24小时,这些水泡就会变成溃疡。
如果孩子有发烧的表现,加上有咽喉疼痛,嘴巴里面有任何的疱疹或者是溃疡出现的时候,要尽早去看医生,不要等到手上出现了典型的水泡时再去看医生,那时候已经疾病已经到了中期的表现。
手足口病预防:
首先还是要减少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去,减少孩子到公共场合,尤其是尽可能减少孩子在外面饮食的机会。在任何的时间,如果孩子出外回到家里面都强调要孩子把手洗一下,饭前要洗手,上厕所以后要洗手,“洗手”是很重要的措施;“发现早”是治疗控制手足口病的最主要环节。
手足口病护理:
总的来说,还是要提高孩子本身的抵抗力。提供给孩子容易消化的饮食,保持一定量的饮水,如果孩子体温高过38℃的话,用适当的退热药物,将体温控制在比较适合的温度范围。孩子身上的皮疹主要是保持干净、清洁,不要让皮肤受到二度感染,这是最主要的。
幼儿春季保健常识家长须知
春季气温变暖,但气候变化反复无常,昼夜温差大。由于气温变暖,病毒、细菌活跃起来,而天气变化又大,对免疫功能较弱的幼儿来说,很容易被病毒或细菌感染而患病,孩子反复感冒、咳嗽,不仅影响健康、发育,而且会有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如心肌炎、风湿病等。因此,幼师掌握春季幼儿保健知识,对提高孩子们的免疫功能,做好防范很重要。
预防秋季流行疾病的措施:
1.居室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必须的),大人不要在室内吸烟,伤害孩子的呼吸道。室内温度最好和幼儿园接近(18–20℃)。
2.幼儿衣服的增减要适当,最好能根据天气预报来决定第二天穿多少衣服。
3.幼儿运动后容易出汗着凉,孩子运动前先要脱去一件外衣,运动后再及时穿上。
4.教育孩子注意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勤用药皂洗手,用盐水漱口。
5.避免接触传染源。不到空气混浊、人口密集的地方,如超市等。在外上特长班的孩子尤其要注意。到医院更要注意被交叉传染。
6.防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疾病史的孩子,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应避免让孩子接触过敏源,不带孩子到花园玩耍,少吃或不吃鱼、虾等食物。
7.多喝白开水,温度最好控制在25℃。
8.在流行病高发季节,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咽喉肿痛、头痛、皮肤出血等症状时,医院诊治,切勿延误。
北京中医医院看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疗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