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幼儿传染病的预防及护理
2017-1-1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天气日渐寒冷,幼儿集体适应能力下降,造成呼吸道、肠道传染病的蔓延扩散,为了加强传染病的防范意识,让孩子健康每一天,现将秋冬季节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与大家分享。
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指由传染性病原体或他们的毒性产物所致的疾病。病原体通过感染的人、动物等直接或间接地发生传播,感染易感者。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
传染病是怎么传播的
空气飞沫传播。
经水和食物传播。
接触传播。
虫媒及生物媒体传播。
秋冬季常见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
肠道传染病: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手足口病
(一)症状
(1)急性起病,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口腔粘膜出现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手、足出现斑丘疹、疱疹,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
(2)除了手足口外,也可以在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尔看到在躯干和四肢出现疱疹,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
(3)个别小孩可以出现泛发性皮疹、水泡,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愈后良好,无后遗症。
(二)护理:
(1)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暴晒,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
(2)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三)预防:
关键是注意家庭及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诺如病毒
(一)症状
(1)冬季呕吐病,诺如病毒虽然听起来名字有点唬人,但其实是一种常见病毒,并不是一种新型病毒。感染48小时内,患者会出现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以呕吐症状更多见。冬季又是诺如病毒暴发流行的高发季节,所以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也称为“冬季呕吐病”
(2)感染性极强,只需要10——个病毒粒子就可以致病。要知道,一次呕吐就可以排除数以亿计的病毒粒子。病毒通过气溶胶在空气中弥散,造成聚集性的疫情暴发。
(3)没有疫苗,和流行感冒一样,它极容易变异,哪怕已经感染过这种病毒,仍然不能豁免。目前尚无针对诺如病毒的疫苗。
(二)护理:
(1)患者应有自己独立的饮食用具等生活用品,最好能安排独立的厕所。
(2)患者要远离厨房,不要到厨房去晃悠。并且从患者到康复后3天内,都一定不要去做饭或照顾其他患者。
(3)患者要尽量不要和其他健康的家人近距离接触。
(4)患者住所要开窗通风/或使用排气扇,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5)患者呕吐或腹泻后,家人要及时清除和处理呕吐物和粪便,并清洗、消毒被污染的地方和物品。
消毒小贴士:
(1)被患者呕吐物和粪便污染的被服、地板等物体表面用含有效氯0mg/L的含氯消毒液清洗和喷洒(拖地、擦洗)
(2)被污染的衣物也可采用煮沸消毒的方法。
(3)拖把、抹布等清洁用具也需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
(4)在进行消毒处理的时候,自己也要戴口罩和手套,做好个人防护。
(三)预防:
(1)注意做好个人卫生,如勤洗手,餐前,做饭前,上厕所后,一定要用肥皂及清水彻底洗净双手;水果和蔬菜在食用前要认真清洗干净,瓜果也最好削皮后才吃;吃的东西一定要煮熟煮透,特别是生蚝之类的海产品。
(2)出现每天腹泻、腹痛(每天3次及以上)或呕吐症状,医院诊治,待症状消失满3天后再上班或上学,防止将疾病传染给其他人。
(3)给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要加强食堂卫生的管理,若发生聚集性的呕吐或腹泻事件,医院诊治并报告当地相关部门,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诊断、早处理。
小儿腮腺炎
(一)症状
发病前2——3周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起病1——2天腮腺肿胀,一般先见于一侧,1——2天后对侧肿胀。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恢复正常,整个病程约10——14天。
(二)护理:
(1)隔离:一旦发现孩子患了流行性腮腺炎,首先要立即与健康人分开居住,居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病发期间至腮腺消肿之前不要去幼儿园或学校,以免传染给其他儿童。
(2)饮食:注意不要给孩子吃有刺激性的食物,要多喝开水,以利于身体内毒素的排出。
(三)预防:
(1)自动免疫: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已证实安全有效,免疫后中和抗体至少可以维持9.5年。疫苗一般无发热或其他反应,但孕妇、免疫缺陷及对鸡蛋过敏的病儿忌用。
(2)隔离与留观:患者应隔离至腮肿完全消失为止,至少两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