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三科特色项目一
2017-4-1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穴位贴敷疗法、压丸法耳针
-----脊柱骨三科中医特色项目
一、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如“灸疮”,则此时又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也称发泡疗法。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
穴位贴敷疗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因而具有双重治疗作用。经皮肤吸收的药物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一方面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所以,此法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除极少有毒药物外,穴位贴敷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易行的疗法。对于衰老稚弱者、病药格拒、药入即吐者尤宜。
穴位贴敷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症,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症;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证。治疗病症主要有: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胸痹、不寐、胃脘痛、泄泻、呕吐、便秘、腹胀、食积、黄疸、胁痛、头痛、眩晕、口眼斜、消渴、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乳痈、乳核、疮疡肿毒、喉痹、牙痛、口疮、疟疾、关节肿痛、跌打损伤、小儿夜啼、厌食、遗尿、流涎等。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二、压丸法耳针
耳与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多年前的医学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记载了“耳脉”,《内经》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作了详细的阐述。手太阳、手足少阳、手阳明等经脉、经别都入耳中,足阳明、足太阳的经脉则分别上耳前、至耳上角。六阴经虽不直接入耳,但都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而与耳相联系。因此,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奇经八脉中阴蹻,蹻脉并入耳后,阳维脉循头入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耳与脏腑的关系密切,据《内经》《难经》等书记载,耳与五脏均有生理功能上的联系。如《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难经’四十难》说:“肺主声,令耳闻声。”后世医家在论述耳与脏腑的关系时更为详细。如《证治准绳》说:“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厘正按摩要术》进一步将耳廓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曰:“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说明耳与脏腑在生理上是息息相关的。在临床上可通过观察耳廓形态和色泽的改变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诊断疾病。可见,耳不仅与脏腑的生理活动有关,而且在病理改变上也是不可分割的。
在耳壳上进行针刺的治疗方法,叫耳针疗法。根据经络学说,十二经络都和耳部有直接联系。因此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耳壳上的相应区域便出现一定的反应点,耳针疗法就是在这些反应点上进行针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压丸法即在耳穴表面贴敷压丸替代埋针的一种简易疗法。此法既能持续刺激穴位,又安全无痛,无副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
压丸所选用材料就地取材,如王不留行籽、油菜籽、绿豆、小米、白芥子等,临床现多用王不留行籽,因其表面光滑,大小和硬度适宜。应用前用沸水烫洗2分钟,晒干装瓶备用。
应用时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0.6厘米X0.6厘米的胶布中央,用镊子夹住贴敷在选用的耳穴上。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30—60秒,3—7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刺激强度依患者情况而定,一般儿童、孕妇、年老体弱者、神经衰弱者用轻刺激法,急性疼痛性病症宜用强刺激法。
适用范围
1.疼痛性疾病如各种扭挫伤、头痛、神经性疼痛等。
2.炎症性疾病及传染病如牙周炎、咽喉炎、扁桃腺炎、流感、腮腺炎、百日咳、急慢性结肠炎、菌痢等。
3.功能紊乱和**反应性疾病如眩晕、高血压、心律不齐、神经衰弱、荨麻疹、哮喘、鼻炎、紫癜等。
4,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尿病、肥胖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5.其他有催产、催乳、预防和治疗输液或输血反应等作用,同时还有美容、戒烟、戒毒、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
北京市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沈阳最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