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可致急性血小板减少,是怎么回事
2017-6-2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在日常生活中,各种致病病毒的感染都可能给患者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甚至诱发一些重症疾病。临床数据显示,急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在发病前两周所有,患者多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现象。
血液病专家史淑荣提醒大家,病毒感染是诱发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病毒的种类繁多,常见的主要是疱疹类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和肝炎病毒等等。
病毒感染是如何导致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呢?下面简单介绍给大家:
1、病毒抗原吸附于血小板表面,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到血小板和巨核细胞上,导致血小板破坏,血小板寿命缩短。
2、病毒可改变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结构,使其抗原性发生改变,形成自身抗体破坏血小板。
3、抗病毒抗体与血小板表面糖蛋白发生交叉反应,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小板的破坏。
4、病毒可能直接作用于巨核细胞形成核内病毒包涵体,导致血小板产生减少。
5、感冒会激活体内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或使已激活的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活性加强,由于有血小板抗体的存在,被激活的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会加速清除已结合有抗体的血小板,引起血小板减少进一步加重。
感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疾病,但很多人都想不到小小感冒也会有如此大的危害。因此,日常生活中,还需要大家积极预防感冒的发生,尤其是病毒性感冒,要积极治疗,及时监测血常规结果,预防血小板减少的发生。
此外,对于患者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关键还是要积极治疗,尽快提升血小板数值,以避免因血小板数值降低而发生出血的现象。
友情提醒:如果您关于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治疗方面还有疑问,可 血小板减少病友会公众
帮助如果您对病情或治疗方面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在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