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小学春季传染病防控致家长一封信
2019-4-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尊敬的各位家长:
春季是各类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保障孩子的健康与学校的教学秩序,我校本着“健康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积极采取预防措施进行防控,我校每天已经加强了晨、午检工作,教室坚持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同时进行预防性消毒,为确保您的孩子身体健康,我们诚恳地希望您能配合做好以下工作:
1.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衣物要勤洗勤换,不随地吐痰,大小便等。
2.提醒孩子根据天气变化增加衣服,防寒保暖,适量运动,保持充足睡眠,增强身体抵抗力。讲究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经常做到“勤洗手、多通风、晒衣被、吃熟食、喝开水”。
4.教育孩子不要购买小摊小贩的无证食品,防止食物中毒。注意合理饮食,讲究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多食疏菜水果。
5.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不畅通的公共场所(如影院、商场、医院等),以减少感染机会。
6.时刻注意孩子的用眼卫生,保护好自己的眼睛,每天早晚刷牙,饭后及时漱口。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让我们家校联手,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快乐、健康的生活环境。
相关知识介绍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以发热及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发生在胸、腹、背,四肢很少。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水痘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接触或飞沫吸入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
临床表现
起病较急,在皮疹出现前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恶心、呕吐、腹痛等前驱症状,小儿则皮疹和全身症状同时出现。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疹先发于头皮、躯干受压部分,呈向心性分布。最开始为粉红色小斑疹,迅即变为米粒至豌豆大的圆型紧张水疱,周围明显红晕,有水疱的中央呈脐窝状。黏膜亦常受侵,见于口腔、咽部、眼结膜、外阴、肛门等处。
治疗
患儿应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结痂为止,一般不少于病后两周。与水痘患者接触过的儿童,应隔离观察3周。该病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处理及预防皮肤继发感染,保持清洁。
家庭护理
1.注意消毒与清洁
对接触水痘疱疹液的衣服、被褥、毛巾、敷料、玩具、餐具等,根据情况分别采取洗、晒、烫、煮、烧消毒,且不与健康人共用。同时还要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
2.定时开窗
空气流通也有杀灭空气中病毒的作用,但房间通风时要注意防止患者受凉。房间尽可能让阳光照射,打开玻璃窗。
3.退烧
如有发烧情形,最好是以冰枕、毛巾、多喝水等物理退烧法。要让病儿休息,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要多喝开水和果汁水。
4.注意病情变化
注意病情变化,如发现出疹后持续高热不退、咳喘,或呕吐、头痛、烦躁不安或嗜睡,医院就医。
5.避免用手抓破疱疹
水痘预防
控制感染源,隔离患儿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对已接触的易感儿,应检疫3周。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水痘
腮腺炎
腮腺是涎液腺中最大的腺体,位于两侧面颊近耳垂处,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可以一侧或两侧。病因为感染性、免疫性、阻塞性及原因未明性炎症肿大等。最常见为感染引起的腮腺炎,多见于细菌性和病毒性。
1.化脓性腮腺炎
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腮腺局部红肿热痛,挤压腮腺时腮腺口有脓液流出,发病通常单侧,)
2.流行性腮腺炎
根据流行情况及患者接触史,发热、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大,局部皮肤发热、紧张发亮但皮肤不红,通常可累及对侧腮腺,张口咀嚼及进食酸性饮食时疼痛加剧,可累及其他涎液腺、胰腺、睾丸或中枢神经系统等器官。
预防
1.化脓性腮腺炎
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是预防其发病的重要环节。一些体质虚弱、长期卧床、高热或禁食的患者常可发生脱水,更应加强口腔护理(如认真刷牙、常用洗必泰溶液嗽口等),保持体液平衡,加强营养及抗感染治疗。
2.流行性腮腺炎
(1)管理传染源: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
(2)切断传播途径:勤通风、勤晒被子。
(3)保护易感人群自动免疫:目前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免疫效果较好,属于国家免疫规划接种,初种对象为8月龄和18~24月龄各1剂次,皮下或肌肉注射。
麻疹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2~3年一次大流行。
临床表现
1.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潜伏期约10日(6~18天)。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③麻疹黏膜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黏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黏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④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但体温稍有下降。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呕吐、腹泻等。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出疹顺序也有特点: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水肿变形。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阑尾黏膜的麻疹病理改变可引起阑尾炎症状。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体温减退。皮肤颜色发暗。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预防
1.被动免疫
在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给于免疫血清球蛋白,可预防麻疹发病;被动免疫只能维持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措施。
2.主动免疫
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预防效果可达90%。
3.控制传染源
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隔离。一般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天。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检疫观察3周。
4.切断传染途径
病人衣物应在阳光下曝晒,病人曾住房间宜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流行季节中做好宣传工作,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肺结核防治知识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
临床表现
多在午后体温升高,一般为37~38℃之间,患者常伴有全身乏力或消瘦,夜间盗汗,女性可导致月经不调或停经。咳嗽、咳痰是肺结核最常见的早期症状,痰内带血丝或小血块。
预防措施
1.及早发现和治愈传染源
为了达到预防肺结核的效果,大家在生活中应尽早地发现隐藏在人群中的传染源,并予以彻底的治疗,这样才能有效缩短传染的传染期,并降低自身罹患肺结核的风险。
2.减少环境中结核菌的浓度
大家尽量不要在通风不良以及比较密闭的环境中久居,同时也要避免经常到人群拥挤的地方游玩,以免增加结核菌传播的几率。建议大家在生活中保持居住环境的通风透气,从而有效降低肺结核的发病风险。
3.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经常过度劳累,坚持做到生活规律,并通过适量运动和锻炼的方式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力,从而降低肺结核的发病风险。
4.注意改变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注意戒烟戒酒,而且还要注意避免经常熬夜,以免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逐渐下降而诱发肺结核。
5.饮食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青菜水果。
6.接种卡介苗。
肝炎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通常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使肝脏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到损害,引起身体一系列不适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异常。
临床表现
不同病因的肝炎临床表现各异,常见症状包括:食欲减退、腹胀、厌油腻食物、恶心、呕吐、易疲倦。
预防措施
1.肝炎疫苗预防接种
2.大力推广安全注射。(一人一针一筒)3、各种能刺伤皮肤的器械均应严格消毒。(牙科,美容,纹身,理发,刮脸,修脚等)。
3.注意个人卫生。
4.不共用剃须刀和牙具。
5.在意外接触阳性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应咨询专业机构,采取相应的预防方法。
6.肝炎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
临床表现
常突然起病,畏寒高热,体温可达39℃~40℃,多伴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颜面潮红,眼结膜外眦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呈自限性过程,多于发病3~4天后体温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
预防
季节性流感在人与人间传播能力很强,与有限的有效治疗措施相比积极防控更为重要。主要的预防措施如下: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
2.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等,避免飞沫传播。
3.经常彻底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4.流行期间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
5.流感患者应呼吸道隔离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患者用具及分泌物要彻底消毒。
6.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7.秋冬气候多变,注意加减衣服。
保护眼睛预防近视
一、光线需充足,反光要避免
舒适的光线,可以得到良好的视觉信息,光线过强或过暗都会给眼睛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青少年平常看书的书桌应有边灯装置,其目的在于减少反光,以降低对眼睛的伤害。
二、连续阅读时间不宜过长
青少年看书写字、看电视、用电脑,几个小时不休息,有的学生甚至到深夜才睡觉,这样不仅影响身体健康,使眼睛负担过重,容易引起调节性(或称功能性)近视,即假性近视。而且还会使眼外肌对眼球壁的巩膜组织产生压力,眼内压增高,眼内组织充血。因此,学生看书学习每隔50分钟休息片刻为宜。
三、坐姿要端正,距离适中
不要弯腰驼背,或趴在桌上看书,更不能躺在床上,侧着身看书。眼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30—35厘米,身体与课桌保持一掌——大约10厘米的距离,书本与课桌的角度要保持在30—45度。如书本水平放在桌面上,看书时就要向前稍低头,这样就容易把书本移近眼睛,加重眼睛负担2—3倍,从而引起颈部肌肉和颈背的疲劳,而不自觉的向前倾斜,长期下去就会导致视力下降。
四、少看电视,少用电脑
尽量减少与对人眼产生辐射的电视、电脑、游戏机等电器设备的接触,因为,显像管辐射出的X射线可大量消耗视网膜中的视紫质,可以使视力明显减退。电脑最好选用液晶显示器,以减少电磁波对眼睛的伤害。经常玩游戏机的同学更易损坏视力,而且自幼即玩游戏机的低视力同学,配镜连矫正视力都上不去,原因就在于视网膜和黄斑部的功能受到了损害。
五、睡眠要充足,注意用眼卫生
作息时间要有规律,睡眠要充足。睡眠不足会导致眼睛结膜充血、分泌物增多、畏光流泪,眼酸痛等结膜、角膜炎症。应尽量避免风沙、烟尘、紫外线、红外线、化学物品、医药用品等对眼睛的伤害。个人卫生要保持清洁,毛巾、脸盆、手帕等个人物品,要专人专用,尽量不用他人物品,以避免造成交叉感染,引起眼部疾病,导致视力下降。
六、在行车或走路时不能看书
有的青少年喜欢边走路边看书,或在行走的车厢里看书,这样对眼睛很不利,因为车厢在晃动,身体在摇晃,眼睛与书本距离无法固定,加上照明条件不好,加重了眼睛的负担,经常如此就有可能引起近视。
七、多做眼保健操,进行户外运动
做眼保健操是我国中小学校重视眼保健工作的具体体现,通过按摩眼部周围各穴位和肌肉,刺激神经末梢,增加眼部周围组织血液循环,调节眼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消除疲劳,增强视力,预防近视的目的。此外,多接触青山绿水等大自然景物,也有利于眼睛的健康。
八、注意饮食结构,营养摄取应均衡
营养摄取要均衡,偏食或过多摄入糖和蛋白质,从而缺乏如锌、钙、铬等微量元素,都不利于视力健康。预防方法是多吃一些蔬菜、水果、肝脏、鱼等食品。
龋病的预防
龋病俗称虫牙、蛀牙,是细菌性疾病,可以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
预防
1.早晚刷牙、养成饭后漱口的好习惯;
2.少吃酸性刺激食物,临睡前不吃零食;
3.少吃含糖分高的食物,如糖、巧克力、饼干等;
4.不可吃太多的过于坚硬的食物,以免牙齿磨损;
5.常参加体育锻炼,定期检查口腔,一般12岁以上的人应每年查一次;
6.平时饮食应多摄入富含钙、无机盐等营养食物,尽可能食用高纤维粗糙食物。
结膜炎
结膜炎症性疾病根据病情及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类;根据病因又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衣原体性、真菌性和变态反应性等;根据结膜的病变特点,可分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慢性滤泡性结膜炎、膜性及假膜性结膜炎等。
结膜充血和分泌物增多是各种结膜炎的共同特点,炎症可为单眼或双眼同时/先后发病。
患眼异物感、烧灼感、眼睑沉重、分泌物增多,当病变累及角膜时可出现畏光、流泪及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
预防
结膜炎多是接触传染,故应提倡勤洗手,避免随意揉眼。提倡流水洗脸,毛巾、手帕等物品要与他人分开,并经常清洗消毒。对传染性结膜炎患者应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更不允许到公共游泳区游泳。如果一眼患结膜炎,必须告诉病人保护健眼不受感染。凡工作环境多风、尘烟等刺激者,应改善环境和戴保护眼镜,以防引起结膜炎。
脑膜炎
脑膜炎系指软脑膜的弥漫性炎症性改变。由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原虫、立克次体、肿瘤与白血病等各种生物性致病因子侵犯软脑膜和脊髓膜引起
临床表现
1.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表现为患儿精神状态改变,如烦躁好哭;精神呆滞;不喜欢游戏;头痛还可有低热、食欲减退、呕吐、睡眠不安、消瘦表现。
2.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及老年人常见的,由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症。以发热、头痛、呕吐、烦躁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精神差,乏力,食欲减退,呕吐频繁。
预防
1.早期发现,就地隔离治疗。
2.流行期间做好卫生宣传,应尽量避免大型集会及集体活动,不要携带儿童到公共场所,外出应戴口罩。
3.在流脑流行时,凡具有发热伴头痛;精神萎靡;急性咽炎;皮肤、口腔黏膜出血等四项中二项者,可对症用药物预防性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发病率、防止流行。
4.疫苗注射。
发现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