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献血,来了

2019-6-2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或许,你曾经看到过这样的回答

——

或许,你曾经看到过这样的留言

——

或许,你在比赛时看到过这样的队伍

——

或许,你看到过这样的朋友圈

——

你是否曾发出羡慕而又期待的声音?

(*

ο

*)哇~他/她去献血了?好棒呀!看起来很自豪诶——

我啥时候才能献血呢?可是献血的地方离我好远啊,都没时间去了——哎

羡慕?期待?疑问?

——

终于,我们也可以在校园里

进行献血了!

“中国,有你更红”

——北中医献血活动

期待你的加入

\(≧▽≦)/激动的心,颤抖的手!

但是在激动之余,我们必须要了解

献血的注意事项

献血标准

1.年龄:适合献血的年龄是18-55周岁。

2.体重:男性不低于50千克,女性不低于45千克。

3.血压:90≤收缩压mmHg,60≤舒张压90mmHg。

4.脉搏:每分钟60-次,高度耐力的运动员每分钟50-次。

不宜献血

1.接受疫苗免疫者:接受麻疹、腮腺炎、黄热病、脊髓灰质炎活疫苗最后一次免疫后两周内;接受风疹活疫苗、狂犬病疫苗最后一次免疫后四周内;被狂犬咬伤最后一次免疫后一年内。

2.接受动物血清注射,最后一次注射后四周内。

3.生理期:月经期前后三天内

4.手术:拔牙或其他小手术半个月之内,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扁桃体手术未满三个月者,较大手术未满半年者。

5.输血后:输入全血或成分血一年以内。

6.某些传染病:患痢疾病愈未满半年者,患伤寒病愈未满一年者,患布氏杆菌病愈未满二年者。

7.某些疾病病愈后的期限:感冒、急性肠胃炎、局部皮炎病愈后未满一周者,广泛性皮炎病愈未满二周者,尿道感染病愈未满一个月者,肺炎病愈未满三个月者。

以上列举的并不是全部,不过不用担心,因为献血前会进行初检哦。

献血前

1.献血前最好带上身份证等身份证明。

2.献血前两餐不吃高脂或高蛋白食物,如肥肉、鱼、油条等。以防止血液浑浊。

3.当日晨,应吃些清淡饮食,如稀饭、馒头、面包等。注意,献血前不能吃鸡蛋!

4.适当补充水分,保证血液不太粘稠。

5.献血前心情不要紧张,保持轻松愉快。要知道健康人按规定适量献血,对身体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千万不要有思想顾虑。

6.献血前一天晚上要早点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7.献血前最好洗洗澡,换上干净内衣,特别是两个肘弯部要洗干净。

8.献血前一天和当天不要喝酒。

9.在献血现场要听从医务人员的指导,保证整个采血过程井然有序。

10.献血前几天应该以素食为主,少吃油腻的食物,也不要吃蛋白质过高的食物,这是为了确保血液的质量,避免血液中出现过敏的物质。

献血后

1.对针眼进行及时、正确的护理,将减少或避免献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2.个人活动要适度:献血后当天请不要从事高空作业、高温作业、驾驶车辆、体育比赛、通宵娱乐等活动。

3.在献血后的一个月内最好与茶暂时保持距离。

关于献血的疑问

献血会不会感染传染病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献血不会感染传染病。献血所使用的针头,血袋都是一次性的,是经过国家标准检验的。

献血会造成贫血吗?

只要按规定的间隔时间(不能低于6个月)参加献血,是不会引起贫血的。因为献血只是人体内可以再生的血液暂时少量减少,不影响人体血液的正常再生功能,献出的少量血液很快就会恢复。相反,献血会刺激造血器官,增强器官,造血功能,有益于人体白细胞的再生。

献血会造成副作用吗?

首次参加献血的人中有极少数人会发生晕眩反应。表现为心慌、头晕、面色苍白、恶心等,然后出汗,出汗后面色逐渐红润,症状很快消失。极个别会出现呕吐现象。造成这种反应的因素很多,有的是对献血缺乏生理知识,精神紧张;有的是心理因素,看到别人晕眩,自己也觉得晕了;有的睡眠不够充足;有的未进早餐;有的献血前疲劳过度等等,在休息后,可在数分钟内恢复正常,也不影响未来的生活,所以不用担心!

现在,关于献血,你了解了吗?

后续的献血活动

等待你的加入!

献出的血有限,献出的爱无限!

福利来啦!

在本条推送下方留下

你对于献血的看法或对献血活动的相关期待

截止到5月31日下午17:00

点赞前三名将分别获得奖品:

充电宝、蓝牙耳机、小音响

(5.31下午17:00—18:00

请排名前三的同学

到学生活动中心领取奖品哦)

未完待续

关于献血活动的具体事项,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些好
哪里看白癜风专业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npsydoc.com/sxyzz/113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