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学养生先来看看黄帝内经中的养生
2017-6-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现代人对于养生,是越来越重视了,尤其到了秋末冬初的时候,人们的养生意识越发地强烈!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殊不知,这句话竟然出自《黄帝内经》!但这仅仅是《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冰山一角,其实《黄帝内经》中还潜藏了不少的养生原则,具体的还是来看看正文吧!
1.基于“天人合一”的顺时养生怎样进行养生?在中医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倡顺应自然。为什么要顺应自然?这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从人类文明之起始至今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宇宙(天)是怎么形成的、生命(人)是怎么产生的、天与人关系如何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天与人的关系之学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集中体现在对天人之学的研究上。从本质上讲,人是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总和。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此生得之于天,既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天地和人是不能分割的。
中医学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从“天”的研究到“人”,从“人”的探讨到“天”,可谓“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旧唐书·孙思邈传》)。可以认为,中医学是以“天人合一”为理论核心,专门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科学。《内经》是中医学最早的经典文献,其学术思想受先秦诸子百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与汉代道家黄老学派的思想一脉相承。《内经》没有明确记载“天人合一”的字样。但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内经》“人与天地相应(参)”的观点贯穿于整个学术体系之中,并以当时的医学成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天人合一”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内经》“人与天地相应”观的含义有四个方面:
第一,人本自然,人与自然有着相同的根源。《内经》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本源,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变化的结果。人的生命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作为万物之一,自然也来源于气,“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第二,人赖自然而生存,并受自然的制约。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五气、五味)都来源于天地,自然界的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体的相应变化。“天气变于上,人物应于下”,天地气候的变化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第三,人与自然遵循同一规律,人必须服从自然界规律。“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人)与天地同纪”“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与天地运行变化规律相通,人只有顺应天地的变化,才能维护健康。
第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健康的象征。
那么,怎样顺应自然?具体来说就是做到顺时养生。
生命是自然赐予的,自然界为生命活动提供了合适的条件,人体要保持健康,必须顺应自然规律,旨在维持人和自然环境的统一。《内经》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即破坏了人和自然的统一性,则不免要致病。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说:“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内经》提出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化规律来调节生活秩序及精神活动,提倡“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具体来说就是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
第一,春季养生法。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推陈出新。天气转暖,容易出现“春困”现象。人应该晚卧早起,漫步于庭院、田野,呼吸新鲜空气,舒展形体,活络筋骨。转春季节,乍暖还寒衣服要逐渐减少,春天宜“捂”,俗话说“七九六十三,衣帽两头带”。春季饮食宜吃清淡可口食品,不宜过食酸涩、油腻、生冷食物。春季情绪要保持疏泄畅快,不宜抑郁恼怒。春季是流行性感冒、腮腺炎、气管炎、流行性脑膜炎等流行病的好发季节,因此,要做好防病保健工作。
第二,夏季养生法。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暑气逼人,汗孔开张,皮肤多汗,容易耗气伤津,以致精神疲倦,容易中暑。人应该晚卧早起,午间适当休息,注意劳逸结合,不宜在烈日下劳作,以避免中暑。大汗时,不可过凉,图一时之快,以致损伤阳气。可适当进食清凉饮料,如西瓜、绿豆汤等清暑解热止渴。切忌暴食冷饮、生冷瓜果及不洁食品,防止损伤脾胃。
这也是《内经》“春夏养阳”的精神。暑热扰心,容易心神不安,应该消夏避暑,“心定自然凉”。同时避免夏季容易发生的一些流行病,如急性胃肠炎、肝炎等。
第三,秋季养生法。初秋余暑未尽,民谚有“火烧七月半”之说,晚秋天高气急,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应当早睡早起,情绪不宜躁动。秋季天气干燥多风,容易消耗津液,应该多食清凉、滋润、生津之品,如蜂蜜、生梨、甘蔗等,另用百合、莲子烧汤代饮料。秋风萧瑟,草木落叶,容易产生悲凉之情,应保持心情愉悦,收敛神气,避免忧郁、惆怅。天气渐渐转凉,衣服不宜骤加,所谓“秋宜冻”,以锻炼耐寒能力。
第四,冬季养生法。冬季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季节,万物生机潜藏,草木凋零。人应该早睡晚起,以待日光。劳作不宜过度,以避免阳气外泄。冬季是进补的最好季节,“冬令进补,来春打虎”,可以增强人体抵抗能力,避免疾病的发生。尤其对于亚健康、体质虚弱和患有某些慢性病的患者,此为最好的调理方式,这也是《内经》“秋冬养阴”的精神。
2.基于道家“淡泊清静”的精神养生有人说,精神是生命的舵轮。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和疾病、事业与生活。实践告诉我们,人们要想健康长寿,光靠吃好、穿好、住好、生活舒适是不够的,光靠体育锻炼、药物进补、补充营养等也是不够的。诚然,健康长寿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但物质条件绝不是决定因素,而心理因素和生活方式与健康长寿则是有着十分密切关系的。金钱可以买到补药,但买不到健康;金钱可以换来营养品,但换不来快乐。目前,心理行为和健康的关系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北京哪有看白癜风的儿童会患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