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递教育部国家卫健委联合部署加强疫情
2021-12-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近日,教育部、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学校卫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增强师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意识,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学校卫生管理工作各项要求与措施,保障广大师生身心健康。先来看《通知》要点——
《通知》明确,要毫不放松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深刻认识疫情防控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切实增强防控意识,坚决杜绝松懈心态。把适龄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作为当前学校卫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合理规划接种节奏和接种进度,加强疫苗接种服务保障工作,分批稳妥有序推进。
《通知》要求,要切实落实人物同防、多病共防。增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人物同防、多病共防意识,强化教室、卫生间、食堂、宿舍等重点场所环境监测、通风换气和消杀工作,加强传染病知识和消毒知识技能培训,完善管理流程和监督机制。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传染病宣传教育,加强对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肺结核、流感、麻疹、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引导师生养成勤洗手、常通风、科学佩戴口罩等良好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
《通知》要求,要规范日常卫生管理。加强师生员工健康管理,做好中小学晨午检、全学段因病缺勤、缺课登记和病因追踪,师生健康状况达到学校防疫要求时方能返校。坚持科学、精准、有效防控,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智能分析,提供预警提示,适时优化调整卫生管理措施。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主动联系社区及交通、公安、城管、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保障校园周边卫生安全,加强校内环境卫生整治。
《通知》要求,要拓宽健康教育渠道。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落实各学段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时间,教育学生树立自我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形成自我健康管理习惯,提高健康素养。创新形式、持续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构建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
《通知》要求,要增加体育活动时间。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要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早操制度。
《通知》强调,要完善家校协同机制。告知家长传染病防控规定和要求,普及传染病防控知识和技能,指导家长培养、监督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对孩子的健康监测,如有发热、咳嗽、呕吐、腹泻、皮疹等传染病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及时上报学校,按要求返校复课,完善家校协同的传染病防疫管理模式。
《通知》强调,要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按照国家标准配齐配足学校卫生保健人员,保障学校开展卫生保健相关工作的条件和经费保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卫生健康部门的技术支持下指导学校完善卫生管理规定,健全学校与属地医疗卫生机构的联防联控机制,制定应急预案。中小学校要建立校长负总责、分管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具体落实的学校卫生管理工作体制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广选聘“健康副校长”做法。
《通知》强调,要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本区域学校卫生管理工作,督促地方做好相关工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日常监督范围,定期组织开展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防控以及应急处置演练、能力储备等工作的督导检查,将结果作为考核学校的重要依据,确保全面细致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学校卫生管理工作各项要求与措施。
一起看通知全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卫生健康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卫生健康委,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进一步增强师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意识,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学校卫生管理工作各项要求与措施,保障广大师生身心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要求,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毫不放松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各地和学校要深刻认识疫情防控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切实增强防控意识,坚决杜绝松懈心态。要把适龄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作为当前学校卫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配合当地卫生健康部门、疾控机构,合理规划接种节奏和接种进度,加强疫苗接种服务保障工作,分批稳妥有序推进。要在依法依规、自愿知情同意、免费接种的前提下,加大疫苗接种宣传引导力度,提高疫苗接种知晓率和接种意愿。
二、切实落实人物同防、多病共防。各地和学校要增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人物同防、多病共防意识,强化教室、卫生间、食堂、宿舍等重点场所环境监测、通风换气和消杀工作,加强传染病知识和消毒知识技能培训,完善管理流程和监督机制。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传染病宣传教育,加强对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肺结核、流感、麻疹、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引导师生养成勤洗手、常通风、科学佩戴口罩等良好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
三、规范日常卫生管理。各地和学校要加强师生员工健康管理,做好中小学晨午检、全学段因病缺勤、缺课登记和病因追踪,师生健康状况达到学校防疫要求时方能返校。要坚持科学、精准、有效防控,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智能分析,提供预警提示,适时优化调整卫生管理措施。要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主动联系社区及交通、公安、城管、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保障校园周边卫生安全,加强校内环境卫生整治。
四、拓宽健康教育渠道。各地和学校要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落实各学段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时间,教育学生树立自我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形成自我健康管理习惯,提高健康素养。要创新形式、持续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构建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
五、增加体育活动时间。各地和学校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要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早操制度。
六、完善家校协同机制。各地和学校要告知家长传染病防控规定和要求,普及传染病防控知识和技能,指导家长培养、监督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对孩子的健康监测,如有发热、咳嗽、呕吐、腹泻、皮疹等传染病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及时上报学校,按要求返校复课,完善家校协同的传染病防疫管理模式。
七、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各地要按照国家标准配齐配足学校卫生保健人员,保障学校开展卫生保健相关工作的条件和经费保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卫生健康部门的技术支持下指导学校完善卫生管理规定,健全学校与属地医疗卫生机构的联防联控机制,制定应急预案。中小学校要建立校长负总责、分管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具体落实的学校卫生管理工作体制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广选聘“健康副校长”做法。
八、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本区域学校卫生管理工作,定期向省级党委和人民政府汇报,督促地方做好相关工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日常监督范围,定期组织开展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防控以及应急处置演练、能力储备等工作的督导检查,将结果作为考核学校的重要依据,确保全面细致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学校卫生管理工作各项要求与措施。
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年7月16日
面对“德尔塔”,打疫苗还有用吗?12-17岁人群接种新冠疫苗需要注意什么?这些你需要知道!日前,南京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确认引发此次疫情的是毒性大、传染性强的“德尔塔”变异毒株。“德尔塔”变异毒株有何新特点?感染后有何症状?如何防范?
“德尔塔”变异毒株有何新特点?
7月27日,南京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据介绍,“德尔塔”毒株目前是全球疫情流行的一个最主要的毒株。从此前相关的疫情来看,这个毒株有一些新的特点,它对身体的适应力增强,传播速度比较快,病毒的载量比较高,治疗时间比较长,也比较容易发展成为重症。
在传播力方面,“德尔塔”毒株更强。在上一轮广州疫情中,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曾表示,“德尔塔”变异株病毒的传染性和传播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潜伏期或者传代间隔缩短,在短短的10天内就传了五六代,病毒的传播速度在加快。感染者的样本PCR检测病毒结果显示,病毒载量有显著增加的特点。这个变异毒株的传播能力比以往毒株传播能力提高了1倍,比在英国发现的毒株传播能力提高了超40%。
被“德尔塔”毒株感染后,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会比较高。在此前的广州疫情中,患者发病以后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比例比以往高,而且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时间提前。患者的CT值非常低,CT值越低就表示体内病毒载量越高,患者核酸转阴所需要的时间延长。
为什么部分患者接种疫苗后仍被感染?
疫苗对“德尔塔”毒株有防御作用吗?
对此,已有多位专家在不同场合指出,接种疫苗后感染并不代表疫苗失效。7月29日凌晨,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微博发文称,如果不打疫苗,感染的人数可能会更多。到底疫苗作用如何,最终需要真实世界的防控数据。
钟南山院士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病毒灭活疫苗肯定是有保护作用,特别是检查了对德尔塔毒株,从实验室的资料以及从广州多个有限的资料里边发现,密切接触者用了疫苗,接种完全程的和没有用疫苗全程的,它的保护力是看得出来,对感染有60%以上的保护作用,对重症有接近80%的保护作用。
“德尔塔”毒株可能存在免疫逃逸,但疫苗仍有保护作用。对此,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曾解释,确诊病例里面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群,转为重症或者发生重症的比例显著高于接种疫苗的人,疫苗对新毒株仍有保护作用。此前的研究发现,相比未接种疫苗的病例,接种疫苗的病例从确诊到产生抗体阳性的时间短、CT值高、住院时间短。
面对“德尔塔”,如何做好防疫?
在“德尔塔”引发的上一轮广东疫情中,钟南山院士曾表示,国产常用疫苗对“德尔塔”变异株有效,中国需要继续保持疫苗接种“加速度”。“德尔塔”变异毒株的传播中,主要的、重症的病人多为老年人,同时也有孩子。因此,这两组人群应加强疫苗接种。
7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南京此轮疫情病毒毒株已明确为“德尔塔”,它的传染性更强,毒性也有所增加。由于病毒变异,出现了一些接种疫苗后仍感染的病例,但根据此前经验,接种疫苗的预防转重率可以达到90%以上,应继续积极推广疫苗接种。
在个人防护方面,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7月27日发布通告,明确要求,个人非必要不外出,非必要不离开南京,严格落实勤洗手、戴口罩、常测温等个人防护措施,出现发热、咳嗽、腹泻、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医,途中避免乘坐公共交通。
此外,近日全国多地接连发布消息,公布当地12-17岁人群的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安排。我省也开始对南京市以外的低风险地区12-17岁人群,启动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对于大家关心的相关问题,江苏省疾控中心免疫规划所副所长、主任医师汪志国进行权威解答。我省12-17岁人群接种的
是哪些厂家的疫苗?
12-17岁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大家都很关心。经国家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批准,我省在7月底提前启动。目前,获准在未成年人中使用的疫苗有两家,都是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分别是国药集团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北京科兴中维有限公司生产的。
12-17岁人群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有什么注意事项?
12-17岁人群是未成年人,接种时监护人要全程陪同。现在仍在疫情防控期间,大家在前往接种单位的路途中,做好个人防护。进入接种单位,按照工作人员要求,主动申报个人健康情况、体温测量,有序排队。接种前,监护人应按照要求,现场在健康询问表和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接种完成后,留观30分钟,确保接种前后安全。
这些问题或许你也想知道答案↓↓↓未成年人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安全吗?会引起什么不良反应吗?
据国务院联防联控发布会公布:国药中生北京所和北京科兴中维公司研制的灭活疫苗在获得附条件上市批准以后,继成人使用之后,继续开展了3-17岁人群的扩大临床试验,积累了更多的数据,这些数据及时上报国家,经过专家的认真审评论证,充分证明了在3-17岁这个人群是安全的。这些结果显示了它们诱导产生抗体的能力也都非常强。
中国疾控中心5月28日发布我国新冠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情况,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的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年我国其他各类疫苗的平均报告水平。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已广泛应用的其他疫苗基本类似,绝大多数为一般反应,主要表现为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疼痛等局部反应,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反应。通常这类反应会随着时间推移自行消失,无需特殊处理,第2剂可以照常接种。
但是,仍有个别的人对疫苗成分过敏,如果接种第1剂新冠病毒疫苗后出现急性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反应者,或者出现其他属于接种禁忌的情况,不建议接种第2剂。
未成年人接种有哪些注意事项?
成年人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应按学校或居住地要求进行团体预约或个人预约。未成年人接种需由学校工作人员或监护人陪同。需提前了解新冠疾病、新冠病毒疫苗相关知识及接种流程,带好相关身份证件和预防接种证(如有),需记住父母至少一方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认真阅读并填写知情同意书。接种前需携带相关证件(身份证、户口本及预防接种证等),并提供监护人签字的知情同意书和父母至少一方的姓名及身份证号码。接种前避免空腹、劳累,要让未成年人在一个放松的状态下进行疫苗接种。请佩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穿宽松衣物。接种时需由学校工作人员或监护人现场全程陪同。配合现场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询问,如实提供本人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信息。接种后在接种现场留观30分钟,如出现不适,请及时告知留观现场的工作人员。保持接种局部皮肤的清洁,避免用手搔抓接种部位。如果接种后出现注射部位疼痛、红肿和瘙痒、一过性发热等现象,无需特殊处理。这些反应一般2-3天内会自动消失。如发生持续不适或加重,请及时就医。来源
常州教育发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