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期初中生物人类与传染病
2020-8-2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得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46111.html
春季常见传染病
(二)科普小知识爱科学、学科学打赢防疫战,我们在行动
大疫之下,每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有同情心的人都是英雄!同学们,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仁爱担当,扎实做好春季传染病的预防。萤火微光,汇成星河。平凡,亦有不平凡的力量。
流行性腮腺炎
认识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俗称痄腮。四季均有流行,以冬、春季常见。是儿童和青少年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它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有时亦可累及其他唾液腺。本病目前尚缺乏特效药物,抗生素治疗无效。本病预后良好,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本病预后良好,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一般不会第二次发病。
流行性腺炎初期一般是没有什么症状,差不多要一周以后才会发病,主要表现为腮部肿大,影响患者的吃饭和说话,一般吃饭咀嚼的时候会疼痛的特别厉害,这种症状在发出后三天左右是最明显的时候,慢慢就会逐渐消失,不过发病初期的五天左右,患者都会发热的症状,并且还会有浑身乏力,不舒服的症状。
认识腮腺炎病毒
流行性腮腺炎病原体为腮腺炎病毒。腮腺炎病毒为球形,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包膜。基因组为RNA。腮腺炎病毒抵抗力较弱,56℃30分钟可被灭活,对紫外线敏感。
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途径
流行性腮腺炎为传染性疾病,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为主要传播途径。
流行性腮腺炎的措施
01
控制传染源
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接触者一般检疫3周。目前尚无抗腮腺炎特效药物,抗生素治疗无效。主要对症治疗,隔离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
02
切断传播途径
保持口腔卫生。保持口腔的清洁是预防发腮腺炎发病的重要环节。
高温消毒,勤通风,用太阳暴晒被子,消毒杀菌。
03
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腮腺炎的方法以保护易感人群为主,包括:1.注射减毒活疫苗,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可有效预防腮腺炎感染。2.在流行季节,减少室内活动,减少去人口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地方活动。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4.必要时可以注射免疫球蛋白。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认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疾病,属于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时在说话、咳嗽、飞沫时通过空气传播给他人,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尤以春冬季节最为高发,因为冬季人们大多在室内活动,空气不流通,缺少阳光,更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从而造成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发生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就是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以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该病主要是病菌从鼻咽部进入血液循环,如果这个时候患者的抵抗力比较高,就可以杀死细菌,但是如果,患者抵抗力下降的话,病毒就会从鼻咽部进入血液,进一步进展成败血症,最终累积到脑脊髓膜,形成的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认识脑膜炎双球菌
脑膜炎双球菌是寄居在人体鼻咽部的一种革兰氏阴性菌,肾形。感染性强,但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对寒冷、干燥较敏感,低于35℃、加温至50℃或一般的消毒剂处理者极易使其死亡。
流脑的传播途径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因本菌在外界生活力极弱,故间接传播的机会较少。
流脑的预防措施
01
控制传染源
控制传染源对病人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及早期隔离治疗,隔离期应至临床症状消失后3日,但不应少于病后7日。
02
切断传播途径
脑膜炎双球菌比较脆弱,在小于37度或者高于50度的环境均容易死亡,所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清洁,经常通风换气是预防的主要措施。幼儿园、学校、工地等人群聚集的地区每天开窗通风至少三次,每次不少于十分钟。
03
保护易感人群:
进行流脑A+C疫苗的预防接种,可采取应急接种和常规接种两种形式。
要增强个体免疫力,加强户外活动和耐寒锻炼,增强抵抗力,注意平衡饮食,保证充足休息,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手足口病
认识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顾名思义,是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大部分病情较轻,可治愈;少数患者会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确实可能致死,但并不可怕,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认识手足口病病原体
能够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有很多,包括柯萨奇病毒(CV),肠道病毒71型(EV71),埃可病毒(Echovirus)等,都属于肠道病毒属。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3个:
(1)经胃肠道传播,即粪-口途径;这是最主要的一项,是人-人传播的代表途径。(2)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打喷嚏、亲吻时也要小心。
(3)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比如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此外,在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我国已经批准上市了针对EV-71灭活疫苗,就是针对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症状较为严重的情况。肠道病毒71型疫苗仅能预防EV71病毒感染导致的手足口病等疾病,对其他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不具保护作用。所以,前面提到的预防措施还是十分必要的。
风疹
认识风疹
齐心抗疫
与你同在
齐心抗疫
与你同在
风疹(rubella)是由风疹病毒(R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包括先天性感染和后天获得性感染。一般病情较轻,病程短,预后良好。但风疹极易引起暴发传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发病为多,易感年龄以1~5岁为主,故流行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孕妇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后,不论发生显性或不显性感染,均可导致以婴儿先天性缺陷为主的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如先天性胎儿畸形、死胎、早产等。因此,风疹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极为重要。
认识风疹病毒
风疹病毒是RNA病毒,可产生长期多系统的慢性进行性感染。病毒在体外的生活力弱,对紫外线、乙醚、氯化铯、去氧胆酸等均敏感。pH3.0可将其灭活,不耐热。
风疹的传播途径
风疹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也可经接触传染。胎内被感染的新生儿,咽部可排病毒数周、数月甚至1年以上,因此可通过污染的奶瓶、奶头、衣被、尿布及直接接触等感染缺乏抗体的医务、家庭成员,或引起婴儿室中传播。
风疹的预防
目前没有特异性方法治疗风疹,但是免疫接种是预防风疹的有效方法。单剂接种可获得95%以上的长效免疫力,与自然感染诱发的免疫力接近。在春季风疹高发期,尽量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商城、影院等地,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增加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讲究个人卫生。
阴霾掩盖不了月光白衣,疫情抵挡不住华夏共办,希望、春天和团圆,都一定会如期而至。同学们,让我们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健康勇敢地生活,期待着春暖花开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期待着“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