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常见不良反应及防范

2021-7-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疫苗,就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通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重组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相应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的生物制剂。

预防接种,就是将疫苗接种到人体,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抵抗力),并使机体免疫系统形成记忆,为人体建立了一道免疫屏障。当以后真的细菌或病毒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能通过回忆反应识别出来,并产生快速的免疫应答,消灭入侵的细菌或病毒,从而使受种者避免因感染而致病。

人的生命的延续,离不开吃、喝、排泄、呼吸,与自然界唇齿相依。可在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中,又难免不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患病。因此说,每个人自出生后就会面临诸多疾病威胁,如脊髓灰质炎、脑膜炎、Hib肺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流感、流行性乙型脑炎、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结核病等。人体依靠身体的免疫系统,与这些可能发生的疾病抗争。

有些传染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但是有些传染病还没有有效的疫苗。

如果人体获得了免疫力,就可以免于发病。人体获得抗体的方式主要有两个:

一、被动免疫获得。一个是母传抗体,出生时通过胎盘、脐带,妈妈将抗体输送到孩子体内,所以新出生的孩子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但是这些保护物质抗体维持时间较短,一般6-8月就消退了。另外一个是注射外来抗体,即免疫球蛋白。在暴露于特定传染病后,注射免疫球蛋白,从而获得短暂的保护力,比如狂犬病暴露后,对无免疫力的人群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可以暂时获得被动的保护。

二、主动免疫/自然感染获得。一是通过接种疫苗获得,二是通过患病获得。接种疫苗和患病的一个主要区别是接种疫苗没有严重后果的风险,比如咳嗽,瘫痪,死亡,残疾,住院,疼痛,慢性化,持续感染,癌变等疾病的风险。

接种疫苗所获得的抗体非常安全。在预防传染病和降低传染病死亡率方面,没有任何其他手段能够同免疫接种相媲美。很多传染病因为接种疫苗而被消灭,或者危害得以大大降低。

在现代医学日益进步的今天,接种疫苗,仍然是目前预防疾病最有效、最经济的一种办法。适时为孩子进行预防接种,能够帮助孩子增强对某种疾病的免疫功能,甚至获得终身免疫,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了极大的保障作用。

接种疫苗前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预防接种虽然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但预防接种用的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通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重组等方法制成的,这种生物制品对人体来说是异性蛋白(不是我们身体的组成部分),由于个体差异,人体对此的反应也不相同,某些个体还会存在一些禁忌,或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等。

因而在进行疫苗接种前、后,正确掌握疫苗禁忌、做好接种后的护理、正确识别和处置不良反应等,是减少接种不良反应和事故的良方,也是每一个受种者既得到免疫又确保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什么情况不适合接种疫苗

带孩子接种疫苗时,要弄清这次接种的是什么疫苗,并如实告知医生孩子有无接种禁忌、近几天的身体状态。当孩子身体出现下列特殊情况时,应暂缓接种疫苗或者不建议接种疫苗。

●感冒初期、发热、皮疹等,应暂缓接种。

●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血液病和活动型结核病的小儿不宜接种。

●患有严重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严重哮喘和先天性免疫缺陷者,不宜接种,等治疗结束后由医生决定如何接种。

●患有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如大脑功能发育不全、癫痫、脑炎后遗症等,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接种。

●过敏体质易产生不良反应,应咨询医生后再决定如何接种疫苗。

●最近3个月曾使用丙种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或其他被动免疫制剂者,应推迟注射类减毒活病毒疫苗的预防接种,其他活疫苗应在医生建议下接种。

●急性传染病除可以进行应急接种的疫苗外,比如狂犬疫苗,其他疫苗暂缓接种。

●患过终身免疫性疾病如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由于体内已产生免疫力,无需接种此种疫苗。

●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也不宜接种。比如慢性乙肝的急性发作期,哮喘发作等等。

错过接种疫苗能补种吗?

每种疫苗都有各自的接种程序,也有最佳的接种时间,但遇到宝宝生病等特殊情况,一般在确认痊愈后尽早补种疫苗。

接种疫苗有哪些不良反应

疫苗虽经灭活或减毒处理,但毕竟是一种异性蛋白或含有其他物质,在接种疫苗过程中或之后,机体可能会产生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一般分为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两者可能同时存在,也可能只有一种反应。

全身反应:少数受种者可于接种灭活疫苗后4~6小时出现体温升高,发热多在38.5℃以下,一般持续1~2天。接种活疫苗出现反应的时间稍晚,但症状消失也较快。个别受种者可伴有头痛、眩晕、恶寒、乏力、周身不适,或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一般持续1~2天。这些症状大多不需处理,适当休息,多喝水,注意保暖即可。对症状较重的全身反应,或伴有其他并发症状者,医院诊治。

过敏性休克:个别孩子预防接种后会发生休克,多在接种后数分钟至半小时内发生,表现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出虚汗、四肢冰凉及绀青等症状,重者血压下降、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此时应立即进行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及时组织抢救。

过敏性皮疹:这种情况较常见,皮疹多种多样,以荨麻疹最多见,一般在接种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发生,接种活疫苗在1~2周内发生,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过敏药物。

晕针:注射后突然晕厥,轻者会出现心慌、手足发麻或恶心等症状,短时间即可恢复正常。重者会出现流冷汗、心跳加快、脸色苍白,甚至失去知觉等症状。晕针与室内空气不好、疲劳、空腹、精神紧张或恐惧有关,是由刺激后出现的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引起的暂时性脑缺血造成的。

血管性水肿:个别孩子在接种后1~2天内,表现出注射部位红肿、皮肤发亮,范围逐渐扩大,重者水肿,可延至肘关节以下及手臂。有瘙痒、麻木、肿胀感,有时可伴过敏性皮疹,出现急,消退快,消退后不留痕迹。遇此情况可采取局部热敷,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过敏药物。

局部硬结:注射含有吸附剂的疫苗时偶尔会发生,是急性炎症后的一种特殊表现。

局部炎症反应:在接种后1~3个小时出现,3~5小时达到高峰,2~3天内消失,不留痕迹。局限于接种部位的炎症反应,表现为局部的红肿、浸润,并伴有疼痛,通常为浆液性炎症。局部红肿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2.5厘米),中反应(2.6~5.0厘米),强反应(>5.0厘米)。凡发生局部淋巴管炎或淋巴结炎者为局部强反应。

无菌性脓肿:一般出现在接种后24~48小时,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有较大的红晕或浸润,2~3周后局部出现大小不等的硬结、肿胀,伴有疼痛,但炎症不剧烈,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较重者可随形成溃疡,溃疡未破前有波动感,严重者可破溃流脓,伤口和创面缓慢愈合,医院请医生处理。其常见原因为接种含有吸附剂的疫苗时,注射部位选择不当、注射过浅、剂量过大,或使用前未充分摇匀。

局部感染化脓:接种卡介苗后出现的正常反应,通常表现为接种后2~3周局部红肿、浸润,可形成硬块,随后中央部位逐渐软化形成小脓肿,可自行破溃、结痂,持续2~3个月,愈合后留下永久性凹陷瘢痕。若创面持续半年不愈,则为异常现象。

有菌性化脓:主要表现为注射局部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脓肿大多表浅,可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乏力等。脓肿局限后,中央部位较软,有波动感。常见原因为疫苗或注射器被污染,注射器材和局部皮肤消毒不严。

淋巴结化脓:主要发生在注射疫苗侧腋下淋巴结,也有表现在锁骨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可持续一段时间不消退,重者形成溃疡、化脓。常见于接种卡介苗后1~2个月。

如何防范不良反应

●需详细了解要接种的疫苗。宝宝出生后,要及时咨询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npsydoc.com/sxyyw/142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