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秋冬传染病,我们一直在行动

2021-5-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哪家治疗白癜风权威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您好!天气日渐寒冷,是各种传染性疾病高发季节,秋冬季节常见传染病主要有:流行性感冒、诺如病毒感染、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学校是人群高密集的场所,是流行病高发地,为了预防和减少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岳小保健室提醒您注意以下传染病防控知识及预防措施,确保您和家人的身体健康!

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在发病前的最初三天,传染性最强。病毒随打喷嚏、咳嗽或说话喷出的飞沫传播。

主要表现:起病急骤、高热、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乏力、鼻塞、咽痛和干咳,少数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普通感冒

主要表现:咽喉痛、鼻塞和流鼻涕、流眼泪、打喷嚏、轻度发热、头痛和咽痛,很少出现发高热和全身酸痛的症状,发病周期短。

诺如病毒

主要是以腹泻、腹痛、恶心、呕吐为主要的症状,轻重不一。腹泻是黄色的稀水便或者水样便,每天十多次。有时腹痛,呈现绞痛,可以有低热、头痛、发冷、食欲减退、乏力、肌肉酸痛等,一般持续1-3天,之后可以自愈。儿童先出现呕吐,然后出现腹泻,体质弱的人和老年人病情比较重。

水痘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出现斑疹、丘疹、水痘,可伴有发热、头痛、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

手足口病

患者有轻微的发烧,口腔内部出现水泡,有时会伴有疼痛感,形成口腔的浅表溃疡。病后1—2天,患者的手脚上会出现水泡(多见于患者手指、手背和脚背的皮肤表面),但不痒不痛。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膜充血、口腔粘膜疹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特征,传播迅速。麻疹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病人是唯一传染病,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腮腺炎

腮腺炎是被患者和健康带毒者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病毒侵入上呼吸道粘膜并在局部生长繁殖,患者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则出现一侧腺肿大或者两侧腮腺同时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常可波及邻近的颌下腺,台下腺和颈部淋巴结。

疫情已进入防控常态化阶段。在秋冬季节,除要防控疫情外,我们也要做好以上传染疾病的预防,我们要做到以下措施。

01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

防控秋冬季传染病,首先要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1.佩戴好口罩、外出时做好手卫生。

2.提倡饭前、便前便后都要洗手。

3.咳嗽、打喷嚏时要用上臂或纸巾、毛巾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要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口鼻。

02

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

在空气良好的情况下,家庭也需要保持通风,每天至少通风一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尽量减少到密集场所活动。

如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居家休息、及早就医。

03

上下学途中注意事项

在上下学途中,学生尽量做到家庭学校“两点一线”,避免不必要外出。

最好采取步行、自行车、私家车等方式上下学。

乘坐公共交通或校车时,既应注意个人防护,佩戴口罩,也要注意与他人保持合理间距,途中避免用手触摸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物品。

04

作息规律,营养全面

要注意一日三餐的规律性进食,主食、蔬果和禽肉蛋保持3∶2∶1的比例。

要根据温度适时增减衣物,注意保暖、加强锻炼。

要合理安排作息,增强体质和机体免疫力。

流感在学生中有一定发病比例,也是有疫苗防控的几种传染病之一,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经济的预防手段。

05

在校期间,口罩的佩戴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的通知》中,已明确:

低风险地区的高等学校及中小学校校园内,学生和授课老师不需要佩戴口罩;

在学校中接触更多人群的人员,如校门值守人员、清洁人员及食堂工作人员等,应佩戴口罩;

06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师生要注意一日三餐的规律性进食,包括主食、蔬果和禽肉蛋的比例要保持3:2:1,这是以往学校里一贯讲的营养知识。同时要注意保暖,根据温度适时增减衣物、加强锻炼等。这些都是为了增强我们的体质和机体免疫力。

新冠肺炎遇到传染疾病高发季节,我们更应该严防死守,做好预防的每一个工作,让我们家校联合,共同保护学生的健康安全!

终审|袁丹

初审|陈韩念

文案|赵炎炎

编辑|赵炎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npsydoc.com/sxyzl/138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