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鬼子姜
2023-3-2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北京皮肤病权威医院 http://m.39.net/pf/a_4658077.html
故乡有鬼子姜,都种在地边上,或者公路边上的沟里,不会用大片地种植。
鬼子姜又叫洋姜,主要用来腌制咸菜,而不是用来直接吃的。当然,直接吃也行,但故乡的人们不愿意直接吃,而是洗干净了淹成咸菜吃。
在我们的记忆里,往往不知道鬼子姜是谁种的,也不知道是不是人们有意种的,当我们发现的时候,鬼子姜已经长成大片大片的了,仿佛小树林一样。
风一吹,飒飒地响。
我们不敢到鬼子姜的丛林里去,怕被鬼抓了去。毕竟,鬼子姜的名字不好听,我们以为鬼子姜透着一股鬼气,不会让人那么舒服。
还有人说,鬼子姜是从日本传过来的,是日本鬼子带过来的,一到我们地界就开始疯狂生长。人们吃了以后烧心,就觉得小日本没安好心眼儿。可是,人们种了大白菜,吃大白菜就能应对烧心,偏偏把鬼子姜当成了老百姓的食物,在饥荒年月能顶事儿,少饿死人。
不管传说是不是真的,我们都对鬼子姜抱有一种成见,尤其是到了地里,偷着刨出来几块,擦干净了,生吃,有种微辣的洋味儿,不如地里的红薯好吃。
那些种了鬼子姜的人从来不会和偷鬼子姜的孩子们计较,因为鬼子姜很多,刨几颗也不至于有什么大的损失。
鬼子姜滋生快,被人们称为万年脏,只要有一年种了,人们刨不干净,第二年就会生出很多鬼子姜。
既然刨不干净,就让它自由生长吧。而在任其生长的时候,人们就已经想好了要让它们长在什么地方,不能乱了次序,不然就清理不干净了。
也就是说,人们心里分清了主次,不会让鬼子姜占领主要地块,而是分到了地块边缘,只要鬼子姜生长就会局促在地边或道路两边贫瘠的土壤,而不会侵占庄稼生长的地块。
要是有的鬼子姜越界了,到了庄稼生长的地块,人们就会毫不留情地把它们连根拔掉,而且在鬼子姜还没生出块姜的时候连根拔掉,就清除了越界的鬼子姜了。
鬼子姜不是粮食,不会真的代替粮食,而是被人们当成咸菜,腌在咸菜瓮里。吃的时候,人们捞起一块,就着馒头吃,咸咸的,还有些辣丝丝的味道,那股子洋味儿就被腌没了。
鬼子姜成了人们早饭和晚饭桌上的咸菜,也成了不值钱的东西。
当然,有人蒸煮鬼子姜,吃着也就没有那股子洋味儿了。要是饥荒年月,吃上鬼子姜就等于吃上了活命的东西,至于有没有洋味儿,就没人深究了。
有人种鬼子姜种到了坟地边上,竟然生得蓬蓬勃勃,把坟地围了一个圈,风一吹,哗啦啦响,吓得人们都不敢去偷了。
要是有人烧纸去,听到鬼子姜棵子上的叶子哗哗响,就吓得毛骨悚然,不敢停留,匆匆忙忙烧完纸就走了,头也不敢回一下。
收获的时候,种植的人只能白天去挖,天还没黑就回家。
鬼子姜收获的多,他们却不敢吃,全都卖了。那时候鬼子姜不值钱,一斤才一毛钱,到现在早就涨到了一斤一块钱,还供不应求。
人们似乎吃惯了大鱼大肉,要吃点鬼子姜刮刮油,或者看了网上鬼子姜的做法,要尝试一下。
想不到故乡人们腌咸菜的鬼子姜竟然成了现在的稀罕物,成了人们调节口味的东西。
其实,鬼子姜原产地在北美洲,十七世纪传入欧洲,后来才传入中国,不择地而生,富含淀粉、菊糖等果糖多聚物,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称为“21世纪人畜共用作物”。可以晒制成鬼子姜干,可以提取淀粉和酒精等东西,好处还是大大的有。
故乡的鬼子姜都是人们抱着闹着玩的心态种植的,不用浇水,也不用施肥,靠天吃饭,比粮食要耐活得多,却无偿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默默生长,滋生很快,像野草一样活着。
现在人们发现鬼子姜生命力强,耐旱耐寒,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市场需求大了,也就开始广泛种植了,不过仍然不会在主要的地块种植,而是在地块四周或者墙根下种植,居然收获不少,供不应求。
鬼子姜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能作为消肿药使用,可以调节血糖,适用于糖尿病、浮肿、小便不利等症状,还能医治热病,肠热出血,跌打损伤,骨折肿痛,腮腺炎等病症。或许,现在的人得病多了,也就注意养生了,不然不会需求那么多的鬼子姜。
家乡的人看到鬼子姜有市场,就大量种植,把闲散地块都利用起来,甚至在荆棘丛里、杂草丛里种植,居然长出了不少,把那些荆棘和杂草要获得的阳光都给夺走了,遮蔽了荆棘和杂草,弄得荆棘和杂草无法生长,一长就是一人多高,密密的,藏个人别人看不出来。
鬼子姜棵子上带有毛刺,叶子上也有一点,要是夏天在里面玩,会被划伤皮肤,不过不至于流血。有一回,我们发现路边鬼子姜的丛林里有一些女人用过的东西,还有烟头,或许有人在里面野合了吧,也不嫌刺痒难耐。
或许,鬼子姜都看了笑话吧,也都给他们一点刺痛的教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