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小心这些传染病
2021-7-2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春季天气多变,
寒温交替,
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传染病大多通过空气、
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
途径传播。
一旦发生传染病,
极易传播流行,
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
手足口病、水痘、
流行性感冒、麻疹、腮腺炎等。
一、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特殊情况可发生于青少年,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CoxAsckievirus)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最常见。
二、水痘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圆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以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三、流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
四、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五、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主要症状:
1、腮腺肿大:为该病的特征性病变,75%患者表现为:腮腺肿大,疼痛明显。
2、起病急,有发热、怕冷、头痛等类似感冒症状
3、整个病程约7-12天。
易感人群: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预防措施:不接触患病病人,勤洗手,加强教室通风,公共用具消毒,注射腮腺炎疫苗。
预防春季传染病传播小提示
1、多通风。
2、勤洗手。
3、常喝水。
4、补充营养。
5、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避免受凉。
6、坚持体育锻炼和耐寒锻炼。
7、注意生活规律。
8、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9、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预防接种。
10、避免去往人群集中的地方。
统筹:艳华
文编:艳华
美编:汉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