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注意了春季易患呼吸道疾病,
2021-8-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万物复苏的春天,细菌、病毒也随之活跃起来,稍不留神,各种呼吸道疾病就找上门。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抵抗力差,又容易相互传染,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
春季呼吸道传染病
01流感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为甲、乙、丙三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尤其以甲型多见。
其特点是:起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传染率可达到50%,常引起爆发或流行。主要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且持续时间可达一周以上,并伴有全身肌肉酸痛、关节痛、而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病程比普通感冒长。
02甲型H1N1流感
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症状。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身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
0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包括普通感冒(俗称“伤风”)、病毒性咽炎和喉炎、疱疹性咽峡炎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为病毒、少数是细菌,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差异。
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上感”全年皆可发病,但冬春季节多发、主要通过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或被污染的手和用具传播,多为散发,但可在气候突变时流行。主要临床表现为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有些有发热、伴以咽喉痛、扁桃体肿大等。
04急性支气管炎
是由生物、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临床主要症状有咳嗽和咳痰。常见于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时。也可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蔓延而来。
05肺炎
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临床上分为细菌性肺炎,肺炎支原体、衣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细菌性肺炎是最常见的肺炎,也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肺炎的症状虽有不同,但咳嗽、咳痰,胸痛、发热、呼吸困难常为共同症状。
06肺结核
是由结核杆菌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所致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呼吸道传染病。目前我国有高感染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现象,是我国目前急需重点控制的疾病之一,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午后潮热、乏力、盗汗等。
07麻疹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经空气飞沫传播,传染性强。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斑、皮肤斑丘疹。
08风疹
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症状较轻,发热一日出疹,从面部开始至全身,一日出齐,三日后退疹。
09流行性腮腺炎
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空气飞沫传播。
主要临床表现为: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发热等,可累及其他腺体和脏器,常见的继发症有脑膜炎、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等。
1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经空气飞沫传播。
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及脑膜刺激征。早期隔离治疗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控制疾病传播。
春季是温度变化较大的季节,所以呼吸道疾病也频繁发生,春季疾病容易发生在抗病力低下的人身上,有两种人特别需要注意预防。
第一种是老年人和儿童,春季天气时暖时冷,身体虚弱的老人和孩子要特别小心。
第二种是患有慢性病的人,如糖尿病、癌症、慢性肝肾疾病患者。
3个预防疾病的小窍门
01频繁洗手
手是传染疾病的主要途径,我们应该经常洗手,特别是小孩子,总是喜欢到处乱摸,这样双手就会沾染很多病菌,成人也一样,无论是在公交车上,还是在工作的时候,我们的双手都会接触很多地方,会把病菌带到家里。
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勤洗手,大人回家后要用洗手液洗手才抱孩子,孩子在吃东西之前也必须要洗手,不要让孩子用手抓东西吃。洗手要注意方法,很多人其实是不会洗手的,正确洗手才可以保证手上的细菌完全清除。
02注重环境卫生通风
不要总是紧闭门窗,要保持室内通风透气,开窗通风的时候要注意保暖。平时要经常晾晒衣服、被褥。虽已进入春季,但是温差很大,不要穿得太少,假如突然减去太多衣物,很容易受寒感冒。
特别是老人和孩子,要根据天气变化穿衣,早晚气温低,要穿薄外套,中午气温高,要及时脱掉外套,否则出汗弄湿衣服也是会导致感冒的。
03不要与病人接触
身边或者家里有人生病了,要避免与病人经常接触,特别是孩子,如果要接触,最好戴上口罩。病菌会通过唾液和鼻涕传染的,所以感冒的人要注意,咳嗽、打喷嚏的时候要用纸巾把口鼻遮住,擦了鼻涕的纸巾要包在塑料袋里,扔到外面的垃圾桶。
即使我们已经很认真洗手,但还是不能%预防疾病感染。因为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病菌,我们不能完全把它们完全隔离。因此,在疾病多发的季节,如春季和冬季,体质虚弱的人最好可以接种疫苗,这样可以有效预防流行性疾病,即使被传染,症状也没有那么严重,也会更快痊愈。
来源:健康中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