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时节,人们应该多注意预防哪些疾病

2016-12-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多变天气平肝保暖不放松

最近一段时间,锦城的天气变得“多愁善感”起来,风多、风大、雨多是清明节前后的气候特征。随着市民户外活动的增多,如果不加注意,很容易受到多变天气的侵犯。无论是踏青还是户外运动,都应该做好保暖工作,最好准备一件可以随时穿脱的外套,防止感冒发生。孕妇、老人以及身体虚弱的人,在这个时节更要注意保暖和休息。

清明时节,气候比较干燥,加上人体内肝火旺盛,很容易出现口干、鼻干等症状。外出时,除了保暖,还要多喝水。饮食方面,以平肝、补肾、润肺为主,以健脾、扶阳、祛湿为食养原则,姜、葱、韭菜宜适度进食。避免吃燥性、刺激性食物,如羊肉、辣椒等,多吃新鲜上市的果蔬。

外出踏青注意保护皮肤和胃

春季的野菜种类比较多,踏青时挖些或买些野菜带回家,成为不少人的选择。如果是在市郊挖的野菜,回家后要长时间浸泡,清洗野菜上的污垢。在这个季节,已进入植物性日光皮炎易发期,绝大多数野菜含有光敏性物质,容易引发皮炎。光敏性强的野菜有马齿苋、芥菜、灰菜、马兰头和红花草等。如果食入较多野菜,最好不要晒太阳,否则皮肤会像暴晒过一样,满脸通红、火辣辣地痛。从清明节开始,虫类的活动开始活跃,到野外应避免深入草丛,最好穿长袖衣裤和长靴,束紧袖领及裤脚口,避免皮肤暴露。春季是花粉过敏症高发期,有过敏体质的人到野外应戴好口罩和墨镜,选择花草树木上风方行走,必要时还应带上防过敏的药物。

防春瘟

春季万物复苏,但这个时节也是各种病毒、细菌伺机传播的时候,各种病疫多见,如流感、流脑、百日咳、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此时,要适应气候变化,注意防寒保暖,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

早春时节,或风和日丽,或阴雨连绵,春季湿热邪毒开始活动,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开始活跃,因此在春季疾病的高发季节,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对我们的健康非常有好处。

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在春季容易传播,其潜伏期为7至14天,起初病状是全身疲倦、口渴、烦燥不安,有时身体出现高热现象。突出表现为以耳垂为中心,周围红肿、头痛、张口或食酸性饮食时疼痛加重,病程1至2周。该病是通过唾液飞沫进入口腔黏膜及鼻黏膜繁殖,要减少孩子到人多的公共场所活动,居室要做到常开窗通风。

  腮腺炎病人要被隔离3周时间,病后应卧床休息,饮食清淡,每天用2%盐水漱口,内服板蓝根冲剂或抗病毒口服液,该病毒对紫外线极敏感,所以对病人衣服、被褥要日晒消毒。

预防出疹

以下几种疹病均是春季高发并以呼吸道传播为共同点:

1.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是高度传染性呼吸道传染病,从发病到出疹约3至5天,发热从低热到高热,并伴随流涕、流泪、结膜充血、畏光等症状,起病2至3天,口腔黏膜可见细小粒样麻疹粘膜斑。出疹时体温可达40℃,出诊顺序从耳后开始迅速发展到面颊部,一天内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部及四肢,随即遍及手掌及足底。皮疹2至3毫米大小。

2.风疹

  由风疹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出疹前病状较麻疹轻,可有低热,食欲减退。一般1至2天后即出疹,先见于面颊,一天内遍及全身,但手掌足底多无疹。皮疹起初类似麻疹,以后躯干、背部疹融合成片,持续3天左右消退。腮腺炎、麻疹、风疹的预防主要是接种疫苗,早发现、早隔离,注意环境卫生,保持空气流通。

3.红眼病

  红眼病是传播性很强的眼病,春夏季流行,主要是接触传播。

  其主要特点是,双眼先后发病,眼结膜红肿,眼分泌物增多、灼热、怕光、流泪、发病突然。红眼病传染性极强,预防是防治红眼病的根本途径,尽量不要到公共场所,不用手揉眼睛,勤洗手、勤剪指甲,洗手、洗脸用具要分开,眼药也要单独使用。

4.流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会出现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或精神萎靡,颈项强直,皮肤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等症状或体征。

  预防流脑必须做到四点:

  1、接种流脑疫苗,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2、与流脑病人密切接触的人,应服用磺胺类药预防。

  3、因流脑病菌有怕冷、怕干、怕阳光的特点,所以要勤开窗通风,衣物勤洗、勤晒。

  4、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摢瀹跺尰闄㈠ソ鍟?
娌荤櫧鐧滈鏈変粈涔堝湡鏂?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npsydoc.com/sxyyw/18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