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腮腺炎导致糖尿病1例
2017-4-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作者:严慧芳等
河北医科大学附医院儿科
摘自《中国儿童保健杂志》年第7期
1病史患者,女性,5岁,主因:左侧腮腺肿大6d,嗜睡、心悸3d,憋气1d,加重5h入院。患儿入院前6d出现左侧腮腺肿大,于当地门诊外敷药物治疗,入院前4d呕吐3次,量中等,非喷射性,为胃内容物,腮腺肿大逐渐减小,入院前3d患儿出现嗜睡、心悸,入院前1d出现憋气,入院前5h因憋气症状加重入院。患儿自发病以来,精神差,食欲欠佳,小便量多,2d未排大便,体温最高37.3℃。体重下降1kg,伴乏力,未诉头痛、腹痛。既往体健,入院前2月体检时血糖正常,无糖尿病病史及家族史。
2入院查体体温37℃,脉搏次/min,呼吸34次/min,体重24kg,发育正常,神志清楚,嗜睡,呼吸急促困难,三凹征阳性,肢体末端发花,冰凉,口唇樱红色,咽部充血,左侧以耳垂为中心可触及1个约3cm×3cm肿物,质韧,有压痛,颈软,无抵抗。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胀,全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触及肿大,肠鸣音弱。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巴氏征阴性。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为21.77×/L(参考值4~10×/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2.7%(参考值40%~70%),淋巴细胞百分比21.5%(20%~40%)。
尿常规:尿糖+++,尿酮体+++,尿蛋白++。
葡萄糖:21.49mmol/L(参考值3.3~6.1mmol/L)。
血淀粉酶:59U/L(参考值40~U/L)。
血气(未吸氧):PH7.0,氧分压93mmHg,二氧化碳分压10mmHg,碳酸氢根10mmol/L,剩余碱-3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7.0%(参考值4~6%),C肽(空腹):0.1ng/mL(参考值1.1~4.4ng/mL),C肽(餐后2h):0.2ng/mL(参考值1.1~4.4ng/mL)。
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阴性(参考值阴性),胰岛细胞抗体:阴性(参考值阴性)。
腹部彩超检查:肝胆胰脾肾未见异常,胃肠道未见异常。
入院时及4周后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相关血清IgM抗体及IgG抗体测定结果。见表1。
(表1患儿入院时及4周后有关病毒IgM抗体及IgG抗体测定结果)
4诊断急性腮腺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5诊疗经过予以补充液体、胰岛素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纠正酸中毒及抗感染治疗,患儿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症状好转,血糖降至正常,尿中酮体转阴,酸中毒随代谢紊乱的纠正得以恢复,精神及食欲恢复正常,于入院1周后左侧腮腺肿大消退。
6复查出院后继续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随访3个月,再次复查糖化血红蛋白为7.0%,C肽(空腹)0.5ng/mL,C肽(餐后2h)0.9ng/mL,尿酮体(-)。
7讨论腮腺炎病毒感染导致糖尿病研究情况
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为特征,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可引起多种并发症而受到儿科医师的重视,胰腺炎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又称为“流行性腮腺炎性胰腺炎”。由于腮腺导管壁细胞肿胀,淋巴细胞浸润,间质组织水肿,阻塞腮腺导管,使淀粉酶排除受阻,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胰腺损伤,多为水肿型胰腺炎或一过性胰腺损伤。胰腺炎可表现为血尿淀粉酶升高、恶心、呕吐、腹痛等,一般发生在腮腺肿大后3~5d。
但腮腺炎病毒引起糖尿病病例的国内外报道较少,其发病机制与流行性腮腺炎性胰腺炎不同。体外实验认为腮腺炎病毒感染细胞后释放的细胞因子及被感染的β细胞释放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HLA)分子增加,导致β细胞的免疫反应,使β细胞功能受损。
AGoto等报道1例急性胰腺炎并发Ⅰ型糖尿病病例,患者为56岁日本男性,其腮腺炎病毒IgG抗体滴度升高约5倍,考虑患者存在腮腺炎病毒感染。患者表现为乏力、恶心、血糖升高及酮症,并存在胰岛素缺乏,其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及胰岛素抗体(IA-2)阴性,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7.1%,因此认为腮腺炎病毒感染与Ⅰ型糖尿病间存在关联。年,挪威医生报道腮腺炎病毒感染后发生糖尿病的1例病例,提示病毒感染与糖尿病存在某种联系,可能与病毒直接破坏胰岛β细胞或病毒损伤胰岛β细胞后出现免疫反应等机制相关。
本例儿童发病特点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其基本病理机制是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及胰岛素抵抗,其中胰岛素分泌缺乏是Ⅰ型糖尿病的主要特征。Ⅰ型糖尿病起病急,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血浆胰岛素及C肽水平低,依赖胰岛素治疗,易出现酮症酸中毒。
该患儿急性病程,以腮腺肿大、血糖升高、酮症酸中毒为主要临床表现,完善相关检查,患者空腹及餐后C肽水平较低,糖化血红蛋白轻度升高,与AGoto等报道的急性胰腺炎并发Ⅰ型糖尿病日本患者相似。出院后随诊3个月,仍存在轻度升高的糖化血红蛋白及低水平空腹及餐后C肽水平,结合患儿既往无糖尿病病史,无糖尿病家族史,考虑患者为Ⅰ型糖尿病;且患儿腮腺炎病毒IgG抗体滴度升高近4倍,存在急性腮腺炎病毒感染。通过文献复习认为2种疾病存在相关性,该女性患儿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Ⅰ型糖尿病,使胰岛β细胞功能迅速、严重的破坏,导致胰岛素缺乏。会继续对患儿进行随访,了解其胰岛β细胞功能进展情况。
综上所述,病毒感染是Ⅰ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通过直接破坏胰腺β细胞或引发β自身免疫反应导致β细胞受损,引起胰岛素分泌缺乏。病毒感染在儿童较为常见,其中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柯萨奇B病毒感染是导致Ⅰ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预防儿童病毒感染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减少疾病治疗经费投入,更能减少Ⅰ型糖尿病对患儿生理、心理影响。
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白癜风早期发病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