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来了,苏州爸妈们请千万注意这种疾病
2017-12-2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日前苏州市疾控中心发布了五月份疾病风险提示,儿童重点预防手足口病。春夏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易在幼儿园出现聚集性发病。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
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5月、6月、7月
4月从低发季节逐渐过度到高发季节
有孩子的家长们
备战手足口病
你们准备好了吗?
别把“手足口”初期误当感冒
描述: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
病症状主要为:发热,口腔有疱疹、溃疡,不愿进食,流口水,手心或脚心有疱疹。由于早期症状的发热、流口水等与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类似,家长大多未能及时意识到这是手足口病,仅简单充作普通感冒处理。
虽然二者初期症状相似,但发烧后出现的皮疹就能明显区分:
皮疹的特征:四个部位:手、足、口、臀
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痛
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预防,不仅是孩子,家长也要做出行动,因为成人虽然不会得手足口病,但却会成为肠道细菌的携带者,从而传染给孩子。
2勤洗手经常洗手能够阻断肠道细菌由口侵入人体,是预防中最重要的一步。饭前便后、手在接触眼耳口鼻前后、外出归来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要记得洗手。
洗手时最好要用流动的水,手心、手指缝、手指尖和大拇指是重点清洗的部位。
附上:洗手的正确方式
2常消毒孩子的餐饮具,如杯、碗、勺、奶瓶等要专用,使用前也最好高温蒸煮消毒。玩具、衣物、被席等生活用品常换常洗,最好经过太阳的晾晒。
3多通风常开窗通风可扩散空气中的病毒含量,降低患病的概率。建议在早上9~11时及下午14~16时,打开门窗通风通气。
4护肠胃孩子的肠胃弱,饮食还应以清淡为主,少油腻、难消化的食物,多吃水果和蔬菜。另外,不要喂孩子生食、别人吃过的食物,更不要喂大人嚼过的食物。
一旦患病,又该怎么办?
虽然做好了一切防护措施,但还是抵挡不住肠道细菌的侵害而得病,此时,家居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1隔离护理若发现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应当马上隔离,留在家中,以免引起手足口病流行(需隔离2周)。孩子的用具要做到彻底消毒,房间也要保持通风。
2饮食护理由于口腔疱疹,孩子胃口不佳,可以多喂稀饭、蒸蛋等清淡、半流质、易消化的食物。要多喝开水。饭前饭后,注意用盐开水漱口,保持口腔的清洁。
3皮疹护理衣物要柔软,避免粗糙的布料划破皮疹。孩子的指甲要剪短,如有必要用纱布包裹手指。
4观察护理当孩子出现低热时,可多喝热水;体温在37.5℃-38.5℃时可进行物理降温;出现严重症状时(见下文),尽快就医。
警惕发展为重症手足口病
大多数的患儿经过良好的家庭护理和适当的治疗,一周就能痊愈。
然而还有部分患儿发展会为重症手足口病,甚至死亡,当出现以下症状时表示病情严重,应尽早就医,以便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治疗。
①持续高热不退,39℃以上;
②精神状态不好,肢体发颤,站立不稳;③呼吸不好,比如节律不好,叹气等;④循环不好,比如面色不好,四肢冷,皮肤颜色发暗等;⑤化验白细胞增高明显;⑥化验血糖增高等。
这些疾病,爸妈们也要知道并注意!流行性腮腺炎描述: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民发病,成年人也可见少数发病。
建议:该病传染性强,应注意平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集体单位尤其幼托机构应加强晨检,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人,做好幼托机构日常隔离消毒;对易感儿童亦可接种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免疫预防。
细菌性痢疾描述:典型的急性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的主要特征是起病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并有中度全身中毒症状。食欲减退,并有恶心、呕吐。重症患者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也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食物、饮用水被污染,可造成暴发流行。病人中儿童占多数。
我国各地菌痢发生率差异不大,终年散发,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从5月开始上升,8-9月达到高峰,10月以后逐渐减少。夏秋季发病率升高可能与降雨量多、苍蝇密度高以及进食生冷瓜果食品的机会多有关。
建议:细菌性痢疾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预防细菌性痢疾要注意水源卫生和饮食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喝开水、不喝生水;在疫区用消毒过的水洗瓜果蔬菜和碗筷及漱口;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品做熟后再吃,慎用凉拌菜;剩饭菜要加热后吃;生熟分开;防止苍蝇叮爬食物。
部分内容来源:苏州市疾控中心
赞赏